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面临着不断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到生活、工作,小到穿衣、吃饭,选择似乎成了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的选择,一路走来才历经了欢声笑语和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我们才能历经世事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敢不敢选择,是一种自信与胆量;能不能选择,是一种坚持与勇气;会不会选择,是一种能力与修养。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未来的路通向哪里,就在于你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选择,如果你不敢、不能、不会完成这道人生的选择题,那么很不幸,缺乏创造力与自我意识,将来的你很难成大器。
不只是我们大人这样,青春期的女孩也是如此。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们的人生便充满了不断的选择。小时候,由于行为能力受限,思维意识薄弱,所以选择权在父母的手里。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青春期的她们,思维意识被唤醒,她们也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此时,父母却不愿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于是亲子关系便在选择权的问题上慢慢恶化,以至于冲突不断升级,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
嘉妮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个月的收入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但对女儿的教育却从不吝啬。一次,妈妈带嘉妮外出见友人,朋友见到嘉妮后,无意中说了一句:“嘉妮的手指修长,挺适合弹钢琴的,如果能早早培养的话,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家后,妈妈便决定让嘉妮去学钢琴,走艺术之路,并在第二天给嘉妮报了培训班,请了一对一的私教。
可是,14岁的嘉妮一点也不喜欢钢琴,她最喜欢的还是跳舞,之前她就多次哀求妈妈,让她去学习舞蹈,可妈妈觉得学费太贵,便没有同意,可这次,仅仅听他人一句“手指修长,挺适合弹钢琴的”,妈妈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嘉妮埋怨妈妈不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百般排斥练琴,可妈妈却丝毫不为所动,甚至振振有词地对嘉妮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将来你一定会感激妈妈今天所做的这个决定的。”
看到妈妈的态度如此坚决,嘉妮知道想要改变妈妈的决定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她便在每次练琴时逃课,用逃课的时间去舞蹈班的窗户外面看人家练舞,可刚逃了一次课,第二次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将嘉妮骂了一顿。得不到妈妈的理解,又被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越想越气的嘉妮头也不回地冲到了马路上,却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给撞了,医生说,嘉妮可能面临着截肢的危险……
看着正处在花儿一样美好年纪的嘉妮将要面临截肢的风险,作为父母,内心是否有种隐隐作痛的感觉?而这就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所引发的后果。为人父母,之所以喜欢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自身经验来判断,觉得孩子在自己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
第二,孩子缺乏经验与常识,不懂得走一步看三步,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后悔,所以自己一定要严格替她们把关;
第三,将自己当年的遗憾转嫁给孩子,美其名曰爱孩子,实则想让孩子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
虽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没有错,但若不能客观看待女孩的天赋与不足,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要知道,青春期的她们虽然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她的人生也需要亲自参与,才会更加圆满。如果父母以爱之名,处处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久而久之她便会产生依赖,即使将来踏入社会,也很难独自历经生活的磨难。
管对路,客观看待女孩的天赋与不足,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为人父母,若真的爱孩子,就应给予女孩最基本的尊重,鼓励孩子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成长空间,不再违背她们的意志去强迫她们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让女孩在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中自由成长,且行且独立。
(2)不断反思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父母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不妨在内心反思下自己,是否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客观看待她的天赋与不足吗?有给予她自主选择的权利吗?
如果没有,不妨从现在开始,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再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客观看待孩子的天赋与不足,不再将自己的遗憾转嫁到孩子身上;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再揠苗助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她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人生的这道选择题,最终该做出怎样的判断,还需要女孩自己去决定,作为父母,不应该以爱之名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如果真的为她好,就请将自主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当你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换个角度看风景,处处皆风景,换个角度看孩子,孩子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