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邀了一生的明月(1 / 1)

用一生的时光与明月相邀,当短暂的人生走到终点,却发现只邂逅了一段沧桑。

正逢朝廷多事之秋,李白在沿途遇到的一些曾在朝为官的好友,也大多遭到了贬谪。除了被贬为越州刺史的贾至,还有同样行至岳州被贬官岭南的李晔,三个失意的人决定用美景扫清忧郁,便结伴来到洞庭湖畔,让清澈的湖水,洗净心头的尘埃。

可惜好山好水之地,却没有为李白带来好消息。刚刚来到洞庭湖畔,就接到崔成甫离世的噩耗。当初崔成甫被韦坚之案牵连,被贬湘阴,在忧愤之中写下《泽畔吟》,诗中写尽了对朝廷的不满,却担心被奸臣发现,会对他的迫害更深,只好将诗稿藏于山中。失去好友的李白,带着满腔悲痛为《泽畔吟》写下一段序言,用犀利的言辞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这一刻的他,几乎看透了生死,奸人当道,好人惨遭迫害,如此黑暗的世道,再不勇敢地说出几句真话,还不如死了痛快。

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一年的朝廷似乎处处与李白作对。还没有从失去好友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李白又听说襄州叛将张嘉延攻破了荆州。他无法接受大唐的大好河山就在乱臣贼子的攻打下变得四分五裂,战乱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想要返回宗氏身旁,又被战乱束缚住脚步;想要从军为国效力,又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他只能在心中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朝廷的军队早日扫平叛军。

李白昂起头颅仰天长啸,想问问老天是否知道人间正在遭受的苦难。李白用一首《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斥责叛贼的贪婪,如同蛇妄想吞象,搅得天下动**不安。

又是一年重阳节,李白与贾至、李晔三人准备遵循习俗,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登高望远。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三人特意早早起身,随着太阳的升起一同登上山顶。从山顶向下俯瞰,长江的江水在狂风的鼓动下,如同巨龙翻滚一般卷起巨大的波涛,再从山顶向下遥望洞庭湖,李白忽然发现原本平静的湖面上,四处都在飘**着军队的旌旗。

他眯起眼睛仔细看去,原来是朝廷的军队正在洞庭湖上进行讨伐叛军的演习,阵阵军鼓擂得震山响,李白原本还想和两位好友去采撷**,如今被鼓声振奋了精神,还哪有心情去采花,简直想要高歌一曲,为将士们助威。

此刻的李白,已经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一场将士的演习,似乎又让他重新找回了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他暗暗打定了一个主意,尽快返回豫章,与宗氏团聚之后,他要再次寻找机会投靠朝廷,加入讨伐叛军的阵营。

这样想着,归心便越发迫切。匆匆告别了贾至与李晔,李白途经零陵,又一次来到了江夏,再从江夏途经浔阳,来到了庐山。

每当来到名山大川,李白便会生起归隐之心。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庐山,却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站在这崇山峻岭当中。想当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用年轻人特有的豪情,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让后人永远铭记庐山奇山秀水的绝美。后来,他也曾与友人再次造访过庐山,正在朝中担任殿中侍御史的卢虚舟,就是与李白一同游览庐山的好友之一。

故地重游,往事重现眼前。李白拿出纸笔,为卢虚舟写下一首诗: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浔阳是李白返回豫章的必经之路,坐船行驶在浔阳江上,大风在江面上翻起阵阵巨浪。船帆被风涨得满满的,用最快的速度驶向了如同镜面般平静的彭蠡湖。小船就这样快速而平稳地朝豫章的方向行驶,到了傍晚,天空中忽然落下一阵小雨,缠绵的雨滴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激起了李白赏雨的雅兴。

待头顶的一小片乌云散去,天空开始放晴,美丽的山景终于从云层中露了出来。这是李白最后一次仰望庐山,他又想起了曾经一同游览庐山,又一同泛舟彭蠡湖上的好友黄判官,不知他此刻是否也能看到庐山如此的美景。

一路走走停停,李白终于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回到了豫章,见到了在家中守候多时的宗氏。明理的宗氏,总是能宽容李白的一切,对于李白的远游,她从未埋怨,对于李白的获罪,她积极奔走相救。如今李白归来,她最大的期望,就是两个人能平稳地生活下去,李白已经是一名白发老者,她希望李白能安稳地度过余生。

可是李白似乎有一颗永远不服老的心,在回到豫章的途中,他看到了百姓在连年战乱中遭受的苦楚。几乎家家户户的壮年男子,为了平息叛乱,都被征入军中,每送走一个出征的将士,家中的妻儿老小就呼天抢地地痛哭。

大唐盛世已经维持了太久,在太平盛世中生长起来的一代代人,早已经忘记了战争的滋味,如今与彪悍善战的胡人打仗,仿佛以卵击石,注定永无归期。但是为了保家卫国,每一个出征的将士都没有惧意,李白带着悲痛与豪情,写下了一首《豫章行》: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

李白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坐在家里叹息,他听说李光弼被朝廷任命为平乱副帅,率兵迎敌,收复失地。李白早就耳闻李光弼是一位治军严谨,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军,此时听说他成了新一任的将领,激动得几乎夜不能寐。

他依然觉得自己不算太老,一位名震四方的将军,让他鼓起了从军报国的勇气。于是,他将一直带在身边的宝剑磨了又磨,直到剑锋发出了寒光,才终于满意地停了下来。

李白将宗氏送到庐山,又东下重游皖南。他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去投奔,一直徘徊到宣城,刚好赶上李白的旧友、宣城副使去往秦地。在李白心目中,这位好友就像是西晋诗人刘琨一般的雄豪之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如同下山的猛虎,从大海中腾空的蛟龙,必定能大有作为。

李白将希望寄托在了这位友人身上,希望有朝一日,他成为朝中重臣,自己也能在他幕下辅佐。

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为剿灭叛军忙碌着,李白再也坐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翻身上马,朝着李光弼大军所在的方向一路狂奔。他要以六十一岁的高龄投军,成为一名士兵,可惜无论心态多么年轻,身体上的衰老终于还是扛不住一路颠簸。刚刚走到半路,李白便病倒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掉转马头,返回金陵养病。正在金陵的好友崔御史收留了李白,虽然他对李白多加照顾,可是以带病之身一直在朋友家里叨扰,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李白思来想去,只有在当涂的族叔李阳冰可以投奔,于是,病情刚刚恢复了一些,他就带着万分感激之情与崔御史告别,去往当涂。临行之前,李白留下一首诗,作为与崔御史的叙别: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

太尉杖旄钺,云旗绕彭城。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

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

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

群公咸祖饯,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

李白并不知道,他的人生即将走向终点,每和一位好友分离,都成了最终的诀别。在当涂,比李白还要小十几岁的族叔李阳冰,对医治李白的病情可谓尽心尽力。李白的病需要用昂贵的犀牛角入药,李阳冰便不惜重金为其购买。

正值战乱岁月,大户人家尚且朝不保夕,何况李阳冰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书法家。人们都忙着逃难,再也没人有闲情雅致收藏字画,李阳冰的生活,也开始略显困窘。不过,为了治好李白的病,他仍旧不遗余力,可李白的病情,依然越来越重。

李白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命不久矣,自从来到当涂的那个冬天,他就已经卧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唯一关心的,依然是用尽毕生才华留下的那些诗稿。他郑重地将诗稿托付到李阳冰手里,再三抚摸了几次,依然恋恋不舍。

他又让李阳冰拿来纸笔,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几句诗写罢,他又在诗句的前面写下“临终歌”三个字,写这三个字时,他的双手在颤抖,泪水滴落在纸上,晕开了墨迹,又瞬间被吸收得无影无踪。半生远游,半生抗争,终究一无所获,如烟云般随生命散尽。

除了这一摞诗稿,李白再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他没有家财,没有田产,人去了,也就一无所有。唯有这些诗稿,承载着他洒脱不羁、豪迈的精神,流传在世间,让后世的人们,世世代代流传着李白酒渴诗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