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 1)

离开华为有些日子了,一直都记得曾经在华为拼搏的那些岁月。作为一名一毕业就进入华为的华为文化传承者,为了曾经奋斗过的华为,也为今天众多借鉴华为的企业,渔夫始终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以此帮大家打开了解华为的一扇窗户。

华为这些年来在中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尤其是2010年之后,华为的广告铺天盖地,其接二连三地被卷入国际政治斗争的局面,更是增大了华为的曝光度。

一时间,华为迅速被媒体和流量推到台前,很多人对华为也产生了各种误解。

首先,华为是靠手机声名鹊起的,但华为的成名之作并非手机。进一步讲,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远非一个手机能够涵盖。

所谓通信行业,大家不必把它想得多么高深,其实从本质上说,通信只不过是实现了人们远距离沟通的需求,这也正贴合了华为那个耳熟能详的企业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只不过,平民百姓所关心的,无非就是买一个手机,开通一个卡号,可以打电话就行。而通信业的从业者们,则必须从基础设备端的部署开始做起,研究如何实现大家的信息交互。如此一来,我们日常肉眼所看到的通信,比如手机或者固话,只是通信产业的冰山一角,在通信终端背后,分布着庞大的通信设备群,以及极其复杂的信息通讯网,而这些背后看不见的设备,才是电信行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手机大行其道截然不同,当年的通信还是以固话为主。固话在中国经历了接线电话、手摇电话、拨号盘电话等形态,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流行着那种手摇的自带干电池电话。这样的电话形象,一定还长久地保留在老一辈中国人的记忆中。当然,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普通老百姓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当年这些所谓的高科技。

通信行业在中国的跨越式革命,发生在1982年,当年中国从国外引进了程控电话技术。所谓程控电话,就是一种用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的电话技术,华为恰恰赶上了这个时代,于1988年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程控电话刚刚出现的那段日子,几乎所有的通信设备都被外国厂家垄断。在程控电话最初进入中国的日子里,那些如雷贯耳的贝尔、朗讯、北电、西门子等厂家,就像是生活在云端的仙女。普通人家要想装一部电话,初装费动辄就要几千块钱,还不能立刻安装,需要排队。中国电信当时也是冤大头,自己明明是甲方,却还得求着乙方早点发货,早点安装调试,作为甲方请国外厂家吃饭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在当时通信厂家“七国八制”的混乱局面中,由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组成的“巨大中华”组合横空出世,成了国内厂家挑战外国厂家的第一梯队。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排名末尾的华为,多年以后居然成了行业内的一条“鲶鱼”。在华为的带领之下,国产万门机、国产128模交换机被连续投放到市场。获益最大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安装电话的成本直线下降,程控电话从奢侈品,一举成为国民家庭中的普通家电之一。而中国电信也长舒了一口气,安安心心地过上了被厂家轮流侍奉的甲方生活。

以CC08这个交换机产品为契机,华为正式开始书写自己的传奇。此后的华为又先后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数通、传输等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举成为国内通信设备领域的巨头。然而就是如此低调的一个华为,却长期不为中国老百姓所知,渔夫至今记得当年签约华为公司之前的情景。当时我连夜用IP电话卡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父亲语重心长地提醒我,千万别被骗了,这样的皮包公司南方有很多。

所以,如果今天提起华为就只能想到手机,那只能说明我们对华为的了解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对于想学习华为的公司来讲,也千万不要以为学习华为就是学习一个手机公司,否则,实在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当然,对于想学习借鉴华为的企业来讲,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

今天众多的中小企业,学习华为的参照物就是他们今天看到的华为。

实际上,今天的华为是一个发展多年之后的工业制成品,并非原始的那个欣欣向荣、无往不利的华为。华为在成为特大型公司之后,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其各种工具模块之繁多,内部电子流之复杂,内部部门间沟通之频繁,并非一个小公司所能够搞清楚的。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华为,很多小企业只能是老虎吃天,或者盲人摸象。

最后,便宜了挂着各种名头的咨询公司——那些打着华为高管或华为资深HR噱头搞起来的咨询机构。他们用从多方渠道拷贝或者复印出来的资料,给中小企业高管进行填鸭式灌输。

当然,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直接走了“捷径”——从华为公司直接定向挖团队,又或者在招聘启事中直接点名找有华为X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加盟。然而,这样的操作只能批量地得到庞大的华为体系里的零件甚至螺丝钉,结果,又是水土不服,事与愿违。

那么,错在哪里呢?

错在刻舟求剑。

一句话,你学到的可能是一个“假华为”。

今天快速发展的企业所应该学习的华为,并非当下的华为,而应是那个野蛮生长期的华为。而且,最关键的,华为的很多文化不是写出来给大家看的那种“文化”,否则,中国应该能复制出很多“华为”才对。华为发展到今天的成功,任正非的个人魅力首当其冲,而他在华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若干“临时起意”,往往是华为文化最精华、最接地气的部分。这样的历史进程,其他公司几乎不可复制。

当然,除了任正非的个人魅力,长期以来华为的内部股票和激励制度,让大批的华为骨干员工历经岁月蹉跎,最终沉淀在了核心团队之中。在此过程中,那些不适应华为发展的员工,则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掉了。所以到今天为止,华为的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发展模式非常成熟,这也使得华为文化薪火相传。

这样的独特发展路径,今天的企业更是无从学起。

如此一来,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当年那个野蛮生长期的华为。野蛮生长期的华为,渔夫有幸亲历过。

我在本书写的文字,就是通过一个普通员工的笔触,写一个特定历史阶段,野蛮生长期的特定的华为。而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在的、曾经的华为文化,也会随着渔夫的文字流淌,慢慢呈现在大家面前。

简单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

中国职场的很多人都在谈华为文化,这里面有老板、HR,也有职业经理人。但是华为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当我们用十分审慎而细致的工匠精神来研究华为文化的时候,会发现华为文化可以被细分成更多的子文化。

接下来,渔夫将会把华为文化拆分成九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再写子文化。这样算下来的话,九个部分之下,还有九十四个子文化。

九个子文化,是从一个普通华为应届新员工的视角,从入职开始到在华为内部成长,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的,包括管理文化、代表处文化、客户文化、竞争文化、海外文化、干部文化、收入文化、沟通文化,以及关系文化。前八个文化,曾在华为供职八年的渔夫,可以说是长期浸**其中的。而第九个文化,实际上只有那些在华为待了一辈子,并且在华为内部职场上如鱼得水的老员工,才更有发言权。在此,我们仅作探讨。

我将按照这个认知上的时间顺序,为您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