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的团队决策中,大家通常都会想到一个词“民主决议”,即要求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不过仍旧有很多团队处于假民主的模式,表面上管理者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成员参与讨论,但实际上他们更希望当一个独裁者,将所有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在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中,这种独裁式管理非常盛行,创始人或者掌控者往往有权力决定一切。独裁管理往往会影响到决策的质量,毕竟一个人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和认知局限,不可能思考得面面俱到。
既然独裁管理会造成沟通的失衡和内部的封闭,那么采取民主决议的方式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改善沟通状况呢?这也未必,因为民主决议中同样有可能会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假民主,这就是群体思维。在团队决策中,团队成员的心理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个人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从而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往往会削弱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会损害内部沟通以及决策的质量。
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就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多次提及群体思维对个人带来的迫害:“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尽管古斯塔夫·勒庞的话显得有些绝对化,但是却揭露了群体决策的一些弊端,而这样的弊端在团队沟通和决议中非常普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思维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群体就是权威,认为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对的,这种盲从会让个人的观点和思想被磨灭掉。
一个团队想要营造良性的沟通氛围,建立完善的沟通体制,不仅要废除独裁管理,还要避免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也就是说,团队内部的沟通必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开放,从而发挥出每一个参与者的思维优势。著名的信息产业经理人李开复曾经说过:“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越是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越能碰撞出更出色的成果。在企业里,你能有一个创意型的,一个技术型的,一个商务型的人在一起工作,成功的概率比三个技术型的在一起要大得多。”而头脑风暴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方式。
头脑风暴法最初是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它代表的是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联想和表达,如今在管理学中,它成了自由讨论、自由表达的代名词,目的是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通常情况下,团队管理者会组织多人参与某个话题或者决议的讨论,以便获得更多不同的观点。
头脑风暴法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是人数众多,大家可以提出很多的意见;第二个是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因为这两个特点,使得头脑风暴法成为一种多人参与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模式。
在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任何参与者都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大家可以进行自由畅想,提出各种奇怪的观点,而且管理者应当鼓励其他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整个讨论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对数量的追求,毕竟新的观点越多,产生好想法的机会也就相对越大;对各种意见和观点的评判放在最后进行,在评判之前,尊重任何一种想法,无论它是否可行;在评判阶段,需要对各种观点和想法取长补短,强调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有一年,美国遭遇大雪,结果导致很多电线被压垮,通信中断,电信部门的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让公司的技术骨干想出清理电线积雪的方法。为了确保能够得出一个实用的方法,负责人准许大家提出各种设想,包括一些异想天开的方法,负责人绝对不会干涉。
受到鼓舞的技术人员开始充分开动脑筋,有人想到用电热来化解冰雪,有人认为用振**技术清除积雪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人则异想天开地提出坐在直升机上用扫把清理电线上的积雪。有关坐直升机扫雪的想法博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一位工程师却由此受到了启发,他认为直升机的机翼在旋转过程中会刮起大风,这样的风力完全可以清扫电线上的积雪,而且这种方法相比于电热清雪、振**清雪成本更低,实用性更强。
后来这家电信公司让人开着直升机去实验,结果发现清理积雪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效果也很好,为此,公司决定采用这样的方式清理积雪。
相比于一般的沟通和讨论,头脑风暴法可以有效发挥出大众的思维优势,可以真正做到集思广益,这会对完善内部沟通体系、执行体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除了头脑风暴法之外,一些能够体现民主特点的沟通方式、沟通制度同样可以借鉴。比如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会明确规定,在会议中如果有11个人参加会议,哪怕有10个人都同意某一项方案,另外一个人也必须想办法给出不同意见,想办法给出否决这一方案的理由。这种10+1的决策模式同样兼顾了民主流程,可以让公司的决策变得更为合理。
不同的团队可能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也会面临不同的状况,但是民主决议的模式是通用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单位组织,民主决议都是提升决策质量,降低决策风险的关键。而在进行民主决议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尽量弄清楚每个与会者心中的想法,并尽量为与会者创造良好的沟通条件,也只有这样,团队内部的沟通氛围才会越来越好,团队内部的问题才能在沟通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而这一切对于团队内部的合作与长远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