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1 / 1)

一位从事公益事业的学者,多年来走访了国内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专门调研留守儿童,由于见到太多儿童出现了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他希望父母以及整个社会能够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且积极在电视上发声,列出自己整理出来的调研数据。

“我走了大半个中国,发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非常普遍,而且越是偏僻,越是欠发达的地区,留守儿童的现象越严重。2011年12月,我曾走访XX省的一个农村,那天刚好是傍晚,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可是整个村子里的灯几乎全都熄灭了,大家都早早上床睡觉了。直到找到寄宿的人家后,我们才明白了一切,原来整个村子里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而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只能早早待在房间里。而在当晚寄宿的人家家里,我们见到了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情况很糟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很艰难,根本没有享受到同龄孩子的生活乐趣。孩子被过早地催熟了,他们必须在同龄的孩子还在开心地玩耍时,就学会放牛、割草、洗菜、生火做饭,有时还要去田里帮忙务农。

后来,我们做了调查,发现整个村子记录在册的人口是281人,其中青壮年的劳动力不足100人,而这些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其中孩子一共有143人,他们都面临着安全问题、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发育问题。这样的情形在附近几个村子同样存在……”

这个故事看起来还不错,可是对于听众来说它太过于学术化了,尤其是对于留守人数的刻意统计让人觉得这更像是一项调研工作,尽管这些数据能够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能够向大家传递一些情感,不过总体上却显得有些平庸和乏味。听众对这一类学术报告式的故事向来提不起兴趣,因此整个故事的说服力并不强。

这位学者如果想让听众对这类社会现象产生关注,就需要把握吸引他人的技巧,最简单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切入点,或者更换一个新的切入点。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找准一个切入点,只有找到了正确的入口,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相反地,如果入口找错了,那么问题则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讲故事也需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入口,虽然故事往往有好几个入口,不过只有找到了合适的入口,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故事的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切入点才是最合适的呢?一般情况下,故事的目的是打动人心,因此,切入点应该放在能够突出这一目的和功能的地方,有的人会选择从矛盾冲突中入手,有的人会选择从某个细节入手,有的人会从一些小事件入手,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贴近生活,贴近个人的情感。因为生活化、情感化本身就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

“2011年12月的某一天,我和调研组的同事一起进入XX省的一个农村,由于天色渐晚,我们只能想办法留宿在老乡家里。进入屋子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房间里那只25瓦的灯泡,在昏黄的灯光下,两个孩子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说是桌子其实是几块木板架在砖头上支起来的。

孩子见到我们后,同样有些惊恐,脸上的污垢还未洗净,身上的衣服显然也好几天没有洗了。另外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子起身去淘米洗菜,然后开始在灶台上忙碌,按照爷爷的吩咐,她需要为我们这些陌生的客人准备晚饭。这个孩子看起来可能还不到十岁,我自己也有孩子,因此实在没有办法想象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在家洗衣做饭。但在这里,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被过早地催熟了,他们必须在同龄的孩子还在开心地玩耍时,就学会放牛、割草、洗菜、生火做饭,有时还要去田里帮忙务农。”

经过对比,第二个故事明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虽然两个故事都在谈论留守儿童的问题,可是第二个故事的切入点更好,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切入,这样更加贴近人心。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孩子的人,在面对这样的故事时,往往会将心比心地对照自己的孩子。对于那些子女在身边的父母来说,他们会换位思考:“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我会怎么样”;对于那些本身就在外工作的人,则会产生更大的共鸣:“我的孩子在家里是否也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由于引发了父母的怜爱之心,这样的故事通常很快就会引发群体性的共鸣。

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生活中有很多好的素材,但是要将其加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则需要把握一定的技巧。而所有的技巧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触动听众的神经,通俗地说,就是走心,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走心,而走心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一个能够触动听众内心情感的切入点,这是解决故事吸引力问题的关键,更是提高故事影响力和个人影响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