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一、主动接触高情商的人(1 / 1)

1912年,戴尔·卡耐基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为一批不怎么会表达的商人学生授课。可是教了几节课之后,他发现学生们并没有任何改变,在面对他人的时候,还是不会说话,经常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尴尬。面对这种情况,卡耐基果断放弃了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助交流。大家可以互相谈论生活和工作,谈论彼此的生活乐趣。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了很多谈话很有水准的人加入进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有了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对象,谈话水平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卡耐基本人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几乎一生都被抑郁症困扰。他总是担心自己被雷劈死,担心自己出车祸,担心自己像种子一样被埋在土中,在人际关系上也曾遭遇挫折。上学期间,同学们经常欺负卡耐基,对他恶作剧,而这一切都让卡耐基感到沮丧和恼怒,他曾数次和同学发生冲突。

母亲总是劝他努力学习,用好的成绩来赢得同学的尊重,同时注意在生活中保持乐观,这样就不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了。卡耐基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乐观和温和的女人,为人处事很有分寸,也非常受人欢迎。卡耐基在母亲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而且母亲也鼓励他多和那些善于交流的人接触,鼓励他向那些真正会说话的人学习口才。也正是因为如此,卡耐基长大后在师范学院里向那些参加辩论和演说的人学习,他几乎每天都和那些口才出众的人待在一起,让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尽管他的辩论和演说一开始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却在和他人的接触中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让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成功学导师奠定了基础。

社交圈对个人的影响力非常大。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朋友或者同事都是高情商的人,那么这个人往往也会提升自己的社交水平,有很大机会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反过来说,如果周围的人都冲动行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那么这个人在言行举止上也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比较差,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更好的社交对象来引导自己走出困境。

这种引导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观察对方的言行,了解对方的表达模式和行为模式,了解对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对方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危机,又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接触,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另一方面,当情商低的人和情商高的人在一起时,为了确保沟通上的默契,双方之间必然会想办法保持一致。这对情商低的人而言是一个自我改进的机会,他们会在这种“保持一致”的压力下努力完善自己。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情商高的人会无形中制造一种巨大的压迫感,迫使情商低的人主动做出调整。

平时多向那些高情商的人请教问题,或者和对方直接展开对话。看看对方如何进行沟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对方为人处事的方法,特别要关注对方对一些矛盾和分歧的处理方式,近距离体验对方的高情商操作。

不过想要接触那些高情商的人,人们还需要在态度和认知上进行调整。美国演说家查尔斯·R·格鲁内尔曾经提出了一个“自我形象受威胁论”的观点。在他看来,很多不会说话的人到最后往往害怕交流,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按照格鲁内的说法,人们常常都存在社会的、理性的、性别的、职业的各种自我形象。这些形象通常会被自己保护起来,而当人们不得不将其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暴露在和自己风格不同的人面前时,就会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破坏。对那些情商低而经常将事情搞砸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对社交产生恐惧心理。正因为如此,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抑制“自我形象受威胁”的消极看法,更多地接触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对方为人处事的方法。

在与高情商的人接触时,人们应该适当保持社交的主动性。对很多人来说,被动接收信息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社交模式,因为当自己保持被动状态时,他们完全可以不用耗费精力去想“我应该先说点儿什么来打破僵局”,也不用去担心自己突然说话会不会让对方感到不适应,会不会显得太过于唐突。为了避免自己在沟通中显得过于拙劣,很多人会保持保守的社交状态,凡事等着对方先挑起话题,等着对方先打招呼,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

可是从社交效果来说,经常表现得被动的人可能会被误解为“不想和我说话”“不喜欢和我交流”“对我有什么成见”“想要摆架子”,而那些善于主动交流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魅力。因此,人们最好还是保持交流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提问、主动考验的方式来观察对方的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学习高情商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