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创业10年后,任正非已经是一个标准的成功企业家,华为也已经是一个著名的企业,前景一片光明,形势一片大好。
1996年,华为全年完成销售额26亿元。此时的华为已经走上了快车道,以它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歌舞升平中,任正非偏偏是那个冷眼旁观的人。
他眼中的华为前景明确,同时危机四伏:
华为是以7个人白手起家的,大家为了生存,为了理想,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做产品上,自发地拼命,吃住都在公司,有时候连宿舍都顾不上回,华为的“床垫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华为的销售员天南海北地奔波,多是偏远城市和村镇,不辞劳苦。华为能够迈过创业初期的生死线,靠的就是全体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不要命”。
**可以创业,但**不能推动企业一直顺利发展下去。就像道德与法律,道德虽好,但治国必倚重法律,而不能只求助于道德。
就研发而言,华为早期的产品开发跟很多公司大同小异,既没有严格的产品工程概念,也没有科学的制度和流程。一个项目是否取得成功,主要靠领导人的“英明”和个人的英雄主义,运气好就赚得盆满钵溢,运气不好就血本无归,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非常大。
华为早期JK1000交换机的失败,便是例证。若不是任正非同时启动了C&C08 2000门数字交换机的研发,华为早就被淘汰了。
迈过生死线后,一些以前不存在或者微小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慢慢成为致命的大问题。
虽然华为每年营业额都几乎翻倍,但浪费也很大,毛利率开始下降,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效益递减现象。
与国际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相比,华为在很多地方都显得粗陋、幼稚,研发周期是业界最佳的两倍左右,订单及时交货率仅为50%(国际平均交货率为94%),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订单履行周期为20~25天(国际平均水平为10天)。
更为严重的是,华为慢慢有了“大公司病”,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不再关注客户的需求,后来还狠狠地摔了几个跟头,头脑才重新清醒过来。
任正非就曾痛心疾首地回顾这段时期:
在90年代的后期,公司摆脱困境后,自我价值开始膨胀,曾以自我为中心过。我们那时常常对客户说,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有什么好东西,你们应该怎么用。例如,在NGN的推介过程中,我们曾以自己的技术路标,反复去说服运营商,而听不进运营商的需求,最后导致在中国选型,我们被淘汰出局,连一次试验机会都不给。历经千难万苦,我们请求以坂田的基地为试验局的要求,都苦苦不得批准。我们知道我们错了,我们从自我批判中整改,大力倡导“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的自我批判文化。
1994年,华为有600人;1995年,800人;1997年,5600人;1998年,8000人!“放羊式”的粗放管理弊端显露无遗。
头与身子眼看要分离了。任正非觉得自己跟中层的距离越来越远,无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工作状况,而底层员工也不知道任正非在想些什么,感觉他的想法天马行空,就是不落地,快要变成一个精神象征了。
尽管眼前沿用过去的土办法还能活着,但不能保证华为今后继续活下去。创业是企业家的第一道关口,正规化则是企业家的第二道关口,留给任正非的时间不多了,现在不着手解决,一个膨胀的公司很快就会垮掉。
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公司,会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个关口就是要不顾一切地活下来。这个阶段,大理想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仅仅能用来鼓舞员工。眼光和速度最重要,团队拼搏决定一切,流程太过规范反而有害。这是一个英雄主义的阶段,靠价值观驱动的阶段,也是最惊心动魄的阶段。
到了第二个阶段,企业必须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开始被提上日程,走向职业化和流程化。公司开始显得平淡,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少一些力挽狂澜的英雄恰恰是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
很多蒸蒸日上的企业就是死在了这个阶段,没有把体量转化为质量,死在了“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过三年”的怪圈里。
到了第三个阶段,企业已经步入成熟期,但流程僵化、效率降低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奋斗精神和勤俭作风消退,企业家往往志得意满,丧失了“继续革命”的内在动力。企业陷入超稳定惰性,以一种“恒定不变”的僵化模式每日重复自己,开始从内部瓦解。如果这个阶段能够有效改革,便可以延续生命;不改革或者改革失败,企业就只有“死亡”这一个结果。
细想一下,企业史其实与王朝史基本吻合。
任正非面临的就是第二道关口。
起家靠产品,壮大靠制度。从创立企业到大公司,必不可少的变革和塑造将决定这个企业是否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迈过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迈不过去,就此走向衰落,烟消云散。
相当多的企业就是折戟在了这个节点,令人扼腕叹息。“二次革命”的重要性,对所有企业都是如此。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1996年,看任正非在第二个关口是怎么操作的。
痛定思痛,去掉骄矜之气后,任正非这才清楚地给华为的企业文化做了定位:“华为是一个功利集团,我们一切都是围绕商业利益的。因此,我们的文化叫企业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或政治。因此,华为文化的特征就是服务文化,因为只有服务才能换来商业利益。”
任正非的头脑非常清醒,在1996年发表的《再论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中,他说道:“我们首先得生存下去,生存下去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拥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低成本。没有低成本,没有高质量,就难以参与竞争,必然衰落。”他不仅强调了活下去这一底线,而且阐明了要生存就必须大规模拿下市场,才能赢得竞争,生存下去。
从这一年,任正非对公司运作、质量体系、财务、人力资源四个主要方面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变革,准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
1997年,任正非正式提出“面向客户是基础,面向未来是方向”“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除了客户,华为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所以是唯一理由。华为必须从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变成以客户为导向、以业务投资为中心,实现职业化和端到端的流程化,淡化英雄色彩,尤其是淡化领导人、创始人的色彩。
任正非的“二次革命”,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