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用交换机前景诱人,做成一单,相当于做成几百单用户交换机,但技术上很有挑战性。另外,华为的营销网在局用领域没有积累,关系网需从头搭建。
最险峻的是对手的改变。之前做用户交换机,华为的对手不过是国内的一些小型交换机公司和一些“二道贩子”,但局用交换机的对手是美国的AT&T、日本的NEC、法国的阿尔卡特、瑞典的爱立信等,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七国八制”。华为要动这些国际大公司的“奶酪”,简直就是蚂蚁挑战大象,死了都不会有声响发出来。
但任正非还是硬着头皮,颇为悲壮地冲上去了。任正非、侯为贵,以及那个时代的很多企业家,既是逐利的商人,也是气魄雄浑的拓荒者和英雄。
没想到,这次任正非看走了眼。
华为的第一个局用交换机是JK1000,采用空分模拟技术,于1993年年初研发成功,5月获得邮电部的入网证书。任正非对JK1000寄予厚望,希望它再创辉煌。
但是,任正非错估了中国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1990年,我国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仅为1.1%,而发达国家为92%,就发展目标来看,到2000年,我国固定电话的普及率最高将为5%~6%,任正非认为JK1000足以胜任。实际情况是,到2000年,我国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0%!
在1992年年初,数字交换机技术在欧美已经成熟,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而任正非寄予厚望的JK1000刚刚问世,就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尤为致命的是,华为进入局用交换机这个战场,立马感受到了那些国际巨无霸企业的厉害。他们向中国邮电部提出要“通信网建设一步到位”,避免重复投资。这一招“釜底抽薪”打在了华为技术的“七寸”上,JK1000面临着刚上市就成废品的命运。
不甘失败的任正非四处宣传JK1000是适合中国当下国情的,“一步到不了位”,“在选机型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希望还是先上空分交换机,再慢慢过渡到数字交换机。
在城市毫无胜算的任正非避开对手的锋芒,主要把目光瞄准对手的薄弱之处——农村和偏远县城,组织了一支技术力量和责任心很强的装机队伍,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卖出了200多台JK1000。
JK1000的失败,让任正非见识到了通信技术飞速更新换代的残酷。有人用海鲜来比喻通信产品,说通信产品就像海鲜,早晨还抢手,说不定到晚上就再也无人问津了。一个看上去红红火火的公司,偶尔掉队,就再也跟不上来了。
对比当下,其实当下的互联网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
风云际会,小人物有时候也能脱颖而出。流水线上的工人曹贻安,没什么学历,却对交换机发展趋势颇有研究,多次向任正非建议开发数字交换机。这便是华为:英雄不问出处。任正非被他打动,做了两手准备,模拟交换机、数字交换机同时研发。曹贻安也一跃成为开发部副总工和数字交换机的负责人。
所以,JK1000虽然让华为走了一些弯路,但并没有耽误多少时间。
C&C08 2000门数字交换机的研发领头人是总工程师郑宝用和项目经理毛生江,原计划1993年五六月份开局(行业术语,指在某一电信局安装调试设备,并顺利提供电信服务),结果产品一拖再拖,就是出不来。毛生江每天看到软件经理刘平都要咕囔一句:“再不出去开局,老板要杀了我。”
10月,项目组实在忍不住了,把还没有测试完毕的C&C08直接拉到浙江义乌,硬生生开局。果不其然,C&C08就像个脾气不好的小孩子,呼损大、死机、断线、打不通电话,问题层出不穷。
郑宝用直接现场指挥,任正非也多次亲临前线安慰,给一线队伍鼓劲儿。那段时间,在巨大压力之下,任正非好像一下老了10岁。
两个多月后,这个局终于开完了。虽然后续小毛病不断,几年后替换了新版本,又经过整整8年的持续优化,C&C08总算是在义乌开通了。
客户对C&C08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以前安装的是上海贝尔公司生产的1240交换机。贝尔的同志早就说要开发每板16个用户的用户板,但直到目前还没有推出。想不到你们公司这么快就推出来了,而且工艺水平这么高,你们是走在了前面。
终端采用全中文菜单方式,支持鼠标操作,并设计有热键帮助系统。界面清晰美观,操作方便,简单易学,使得操作员们免去了培训之辛苦,也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他们十分高兴。
大家还把注意力放在C&C08 2000门的时候,任正非想得更远,他要把C&C08万门机研究出来。
不过,对当时的华为来说,开发万门机多少有些鸡肋。
华为的客户主要在农村,C&C08 2000门完全够用,万门机在农村并没有市场。为了给研究人员鼓劲儿,郑宝用打包票说:“你们尽管开发。开发出来,我保证帮你们卖掉10台。”
没想到,后来C&C08万门机卖掉了何止10台,而是惊人的几十万台,成为国内公用电话通信网的主流交换机!
继郑宝用之后,又一个通信界天才人物——李一男出场了。
李一男,1970年出生,湖南人,15岁就考入了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聪明绝顶,领悟能力超强。1992年,李一男读研二,到华为实习,第二年毕业后就加入了华为。进入郑宝用领导的万门机方案组时,李一男还不到22岁。
按照李一男的方案,华为研发部订了近20万美元的开发板和工具。没想到,研究了几个月后,大家发现这套技术并不适合万门机,华为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这么快的总线。20万美元就这么打了水漂。
1993年正是华为财务状况非常紧张的年份,很多急需的元件都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进货。给公司造成如此大损失的李一男非常内疚,上班时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好在郑宝用门路广,想办法只赔了供货商20万元人民币就了结了此事。
任正非对于研发部的失误并不太在意,他从不以一时的成败来论英雄。“我不觉得跌倒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来!”华为的企业文化精髓不在于百战百胜,而是在战局不利的状况下培养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很清楚通信行业的研发多么烧钱、成本多么高昂,“高投入,高产出”是唯一的道路。在企业起步阶段,对研发人员有过多的责任要求,必然会令其束手束脚,瞻前顾后,只求稳当,不求出成果。
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容忍试错的宽大胸怀,是任正非的华为和侯为贵的中兴的重要区别,也是造成华为和中兴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源。
几年后,华为终于比较有钱了。1996年,华为计划投入一亿多元的研发经费,年终结算时发现竟然还有几千万没花出去。任正非很不高兴,说了一句话:“不许留下,全部用完。”这笔经费实在无处可花,无奈之下,开发部只好把开发设备都换成了新的。
任正非太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了,对于李一男,他有说不出的喜欢,给了李一男超常的升迁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两天,升任华为工程师。
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
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
两年后,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顶替了郑宝用。
27岁,李一男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
在当时华为所有高层中,李一男是年纪最小的,其他人基本上比他大10岁以上。李一男能在华为最要害的部门做老大,让其他高层心服口服,可见其天分和能力。李一男被任正非亲切地称为“红孩儿”,甚至一度被传为“华为的太子”。正因如此,当2000年李一男“出走”,成立港湾公司,与任正非争夺天下时,任正非异乎寻常地懊悔、痛心和恼怒,最终把港湾彻底收购,方泄心头之恨。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郑宝用和李一男共同想到了将光纤作为交换机的连接材料。后来的事实证明,华为采用的准SDH技术是一项创举,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都是最先进的!
C&C08万门机的第一个实验局选在了江苏邳州。邳州邮电局之前采购过上海贝尔的一批S1240交换机,想要扩容时,贝尔却无法及时供货。国际大公司感知慢、行动迟缓的弱点暴露无遗,这才给了华为C&C08万门机挑战的机会。
但华为的万门机在外在形象上失分不少,功能上也是故障频出。
先是跟上级局联系不上,打不了跨局的长途电话。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李一男他们换了新的中继板、中继线,故障依旧;任正非从总部派来了一拨又一拨硬件开发人员,还是找不到问题的所在。
大家束手无策,心生绝望,李一男甚至心灰意冷地对刘平说:“我可能干不下去了,以后你接着干。”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硬件负责人余厚林发现原来是交换机接地线没接好,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没想到,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更为棘手。
由于程序处理的错误,C&C08万门机有时会忘记释放间隙,累积下去,所有的间隙资源都会用光,交换机也就瘫痪了。
一个多星期的跟踪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只好用了一个“半夜鸡叫法”:每天半夜两点,软件自动重启,释放所有间隙。如果这时候还有用户打电话,就会突然掉线。“半夜鸡叫”一直持续了大半年时间,经过多次版本升级才得以解决。
不管怎样,华为终于后来居上,正式取代贝尔,成为邳州邮电局的第一批产品合作企业。
C&C08在华为发展史上,在中国通信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华为终于在通信市场站住了脚跟。1997年,华为的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也是一次“赌国运”的冒险,如果C&C08失败,华为将不复存在。C&C08对华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华为发展的基石,后来的传输、移动、智能、数据通信等产品,都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甚至于很多华为人选数字都喜欢“08”,有着浓厚的“08机”情结。
C&C08也是华为的“黄埔军校”,为华为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华为的大部分副总裁都是从这个产品中出来的,中研部的历任负责人全部由C&C08出来的人担任,至于在公司各部门当总监的就更是数不胜数。
当年,华为的工程师们8月到邳州,原想能在国庆节前赶回深圳过节,没想到直到10月中旬开局才结束。
最后验收的时候,任正非从深圳赶到邳州。聊到兴起,任正非激昂地预言:“10年后,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三分之一天下!”
当时大家哄堂大笑,心想:“老板又吹牛了。”
这不是任正非心血**。当年8月初,全国各地100多名客户代表到华为开会,任正非就发出了豪言壮志:“历史将我们推到了不进则退的地步,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我们会更加努力奋发,迎接挑战,争做中国第一,进入世界通信八强之列,把外国机器挤出中国市场,并努力挤进国际市场,在东南亚市场、俄罗斯同美国共同瓜分市场。我们有信心为我国通信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
要知道,当时的华为仅仅是一家民营小公司,1993年营业额仅有4.1亿元,虽然比上一年增长了三倍,但与AT&T、阿尔卡特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别的不说,AT&T的贝尔实验室1993年的科研经费就达30亿美元!
没想到10年后,2003年,华为的营业额就达到了317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76倍,而AT&T和阿尔卡特竟然在华为的竞争逼迫下被迫联合起来才能抗衡华为!
而到了2018年,华为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36亿元,是1993年的近1500倍!
历史再次证明了任正非的眼光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