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将通讯录上能够拨通但是很久没有拨响的号码称为僵尸号码,将一些明明存在却从来不做任何评论的网络账号称为僵尸账号,其实如果挖掘背后的原因,恐怕在于拥有一批“僵尸朋友”。所谓“僵尸朋友”可以认为是一些与他人具有朋友关系但是很长时间或者说基本都不会进行互动往来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朋友已经许久没有联系了,翻开通讯录,可以看一看有多少朋友、同学以及客户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些所谓的好朋友、所谓的老同学、所谓的老客户,究竟有几个月未曾联系了。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类特殊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人际交往的淡薄,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朋友对你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则是你没有及时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导致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里所说的疏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性的交流,比如很多人与他人建立起比较紧密的联系之后,很快就失去了联系,双方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交流,这一类情况往往发生在营销者与客户身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双方关系比较密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的交流次数越来越少,从最初的每天交流一次,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到最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交流一次,这样低频率的社交无疑会导致关系越来越疏远,彼此之间想要再进行深入交流,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维系感情这件事上,很多人都缺乏主动性,而且一直都在为自己的“缺席”寻找借口:
——“他们都很忙,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我没有必要去打扰。”
——“我们要是离得更近一些,就可以天天串门了,但是他的房子在郊区,我得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而且前提是不堵车。”
——“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没有必要天天问候。”
——“我最近一段时间太忙了。”
除了亲人之外,社交通常并没有天然的信任基础,人们之所以有机会强化彼此的关系,并增加信任,主要在于交流的主动性以及交流的频率。平时经常主动联系对方,定期维护自己的朋友圈,维护和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那么在关键时刻,对方才愿意提供帮助。定期联系他人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平时花时间和对方聚一聚,偶尔通一通电话,发几条信息聊一聊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经常登门拜访,通过串门来强化彼此的关系。当对方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帮忙的就不要轻易推托和拒绝。
深入交流并不是通过一次或者几次的社交活动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依赖情感的慢慢培养,也就是说社交双方需要通过不断交流强化关系,并在关系的提升上逐步深化谈话的内容。人们平时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朋友、客户进行交流,而不要等到需要他们时,才想起来给对方打电话。有些人平时不懂得与人打交道,也不注重和老朋友联络感情,等到自己需要寻求帮助时才想起给朋友打电话,想起和朋友叙旧、聚餐,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维系和情感基础,对方可能并不愿意提供帮助。
米尔顿是一个普通的塑料供应商,但是他却在有限的规模和能力内将生意做到了极致,他做过的生意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而且很多跨国公司都有意和他合作。而这一切源于他在做生意的时候坚持的一个策略,那就是只要和任何一个客户建立联系,那就要将这种关系转移到生活当中。事实上,对于那些和自己打过交道的客户,米尔顿都会一视同仁地对待,平时会给他们打去电话,偶尔派人送去一些小礼品,他还抽空与客户一起出去旅游,双方会谈论各自的工作和家庭。而正是因为多年来的积极耕耘,他建立起非常广阔且稳固的人际关系,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有经验的社交者都知道一个道理,好的关系应该深耕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应该是生活点点滴滴的积累,想要让彼此的关系更进一步,想要让彼此之间的交流实现突破,保证交流的频率是基础,虽然频繁交流并不能保证双方建立深度社交关系,但不会交流的人肯定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
所以人们应该定期联系好朋友和客户,应该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社交行为学家的说法,如果人们有一个固定的社交群体,那么应该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在社交时代,每一次发言都有外部性(溢出效应),这些溢出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但无论是哪一种溢出都会积累沉淀出个人品牌,而个人品牌的塑造又会竞争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如果人们在社交中表现得不够主动,尤其是在群体社交活动中保持沉默的话,往往会被大家默认他没有正外部性,而且很多人即便表现出了负外部性,也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这个时代真正排斥的是那些不喜欢发言的人。因此,最好的交流就是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与对方进行交流,如果觉得时间比较紧张,也可以采取节假日问候和拜访对方的形式,而平时遇到什么问题的话,更应该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
为了保证关系有更深的突破,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其自然和深度。交流自然是保证真诚的前提,是保证双方情感深入的基础;而深度指的是内容上的深度,平时有什么问题可以主动和对方进行交流,对方有什么疑难,则要积极提供帮助。一开始,如果双方的关系不那么密切,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问候,等到关系越来越好,就可以进行深入交流,而不是继续说“最近怎么样”、“有空一起聚一聚”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