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他人思考的空间,提升话题的黏性(1 / 1)

深度社交 伍小丁 960 字 2个月前

在参加某些社交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焦点放在“我该说些什么”上,他们更多时候关注的是自己的主观表现,却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对方希望听到一些什么,对方对什么内容可能会更感兴趣,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会引起对方持续的社交期望。

如果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黏性,即吸引对方谈话并且提升彼此关系的一种特性。怎样打造社交话题的黏性呢?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毕竟深度社交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不过深度社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必经过程往往就是深度思考,因此可以说,如果某人提供的话题或者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能够引发他人的深度思考,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话题具备了黏性,具备了突破彼此谈话深度的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深度社交看重的是双方思维和思想上的碰撞,看重的是一种分享,因此深度社交需要重点调动彼此的思维,发动个人的思考,而思考就是挖掘深度的一个要素。更直接地说,只有调动他人的思维,整个谈话才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一般情况下,大脑需要通过激活内部的奖励回路来使人愉悦。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中有一些重要的部位: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及杏仁核,这些脑区是多巴胺奖励回路的关键部分,负责将多巴胺分配到大脑各处,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可以让人感到愉悦,简单来说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导致大脑产生了更多的多巴胺。

可以说,大脑本质上是排斥深度思考的,因为它需要提供大量的精力,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而且思考是一种内部行为,当一个人深度思考的时候,由于过分集中注意力,此时大脑与外界会隔断联系,人们将无法获得新的刺激。这也是人们不太愿意深入思考的原因,但事实上深入思考是一个挖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尤其是当人们越来越接近答案时,人们也能够获得足够的愉悦感。

从对话的角度来说,深度思考可以激发人们社交的欲望,可以激发双方保持良性沟通的愿望。比如当人们在谈论房价为什么会上涨得比工资快很多时,其他人可能会对房地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工资水平的提升、市场投机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而这种思考也会促使他们期待着给别人做出解答。

在诱发深度思考的时候,需要对话题的内容进行把握,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比如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房价、孩子的学习、家庭理财、食品安全、税收等)、自己可能会经历的一些事情(优生优育、驾考改革、工作考核等),也可能是一些本身就充满争议和弹性的话题。

比如某公司准备提拔新的经理,并拟定了两个候选人,这两个人中一个专业技能很强,对内部的工作非常了解,而且在基层待过;另一个虽然专业技能不高,但组织能力出众,具有非常好的管理才能。这个时候,大家就对“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进行争论,有人认为第一个人了解工作情况,而且专业知识丰富,对于日后的指导工作肯定更具发言权。而另一方则认为管理人选看重的是管理才能,专业知识并不重要。

双方的想法都很合理,公司无论选谁都是合理的,同时也充满争议,但对于公司高层来说,这样的深入讨论是有意义的,既可以加深内部的深度交流,同时也能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更多参考。

在生活中,这一类话题往往具有很多思考空间,因此容易引发他人的深度思考,这个时候双方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更为频繁,也更有意义。有时候人们对于生活中所经历或者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疑惑,或者会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纳入到社交话题的范畴中,而这一类思考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引发他人的思考。在这里可以称之为由个人的思考引发的思考,或者说叫共鸣。

比如很多人都会谈论时间过得很快,谈论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的话题,而当人们感慨“也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引起他人的共鸣——“我似乎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对方也会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也会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看看自己平时都是怎样安排时间并进行时间管理的,看看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有什么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思考着该如何进行改进。当共鸣产生的时候,各自的深度思考会转化为关于时间管理的共同讨论。

深度思考既是深度社交的一种类型,也是推动深度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设置某些话题来引发他人深入的思考,有时候还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如果是你的话,准备怎么办”、“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万一遇到这件事情,该怎么办”,这一类提问同样可以引发他人的深度思考,并顺利达到互动的目的。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如果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好的话题,可以谈论更多优质的话题,可以为他人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间,那么双方之间的对话将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