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社交”恐惧与社交娱乐化(1 / 1)

深度社交 伍小丁 853 字 2个月前

通常情况下,社交之所以难以产生价值往往和两种心态有关,第一种是社交过分娱乐化,简单来说就是参与社交活动的人往往会将社交活动当成一种娱乐活动,活动者纯粹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紧密,沟通也缺乏深度。

前面提到的网络中的点赞文化以及酒席宴会中的互相招呼,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社交娱乐的一种表现,参加社交的人可能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并没有想过与别人来一次有价值的沟通,他们享受的只是彼此认识的过程。

社交娱乐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里涉及的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即“我需要认识更多的人”或者“我需要与更多的人聊天”,他们并不在乎彼此之间谈论了什么内容,并不在乎彼此之间谈论了多久,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些。

张先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交友广泛,是系里面的知名人物,他自认为认识学校里一半的学生,这样的成绩让他感到自豪。在工作以后,他虽然认识了一些新同事,可是由于沟通环境的变化,他不再像大学期间那么风光,他的新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落差让他感到压抑,为此他寄希望于网络交友,并期待着自己可以在网络世界中重振雄风。结果数年来,他一直都在试图联系新的朋友,并且沉迷在这样的交友游戏中。

无论是网络社交还是现实社会中的社交,许多人都拥有类似的社交娱乐倾向,他们对于拓展社交成员的规模很有兴趣,对于每天的社交流程也很在意,这些人通常有这些特点: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定期不定期地分享自己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大都很肤浅;喜欢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善于交友,有时候他们就像收集邮票一样收集朋友。这些人似乎和谁都聊得来,但往往和谁都难以进行深入交流,他们从来不会和朋友深入探讨投资的问题,不会讨论投资技巧、投资策略,也不善于分析投资行情,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说“最近购买了什么股票”或者“最近赚了还是亏了”。他们只是借助投资这样的话题与他人轻松聊上几句,而不是真的要将这个话题深入下去,或者希望获得一些提示。

还有一种就是“深入社交”恐惧,即人们害怕与他人发生深度交流。一般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害怕与人进行交流,害怕面对公众,害怕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而“深入社交”恐惧者也会与其他人进行对话,会礼貌地与人打招呼,会礼貌地问候别人,还会对他人表达自己的关怀,但是他们却排斥那些试图深入交流的人。

深入社交的恐惧者往往并不害怕与人说话,但他们不想过度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会对深度交流保持一定的戒备心和抗拒心理,如果没有特别的必要,他们并不会轻易和别人产生过多的联系。

这一类人之所以不喜欢与人深入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比如涉及自我安全保护的问题,一些年轻的女孩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往往会非常谨慎地面对身边的人,他们会礼貌地应对他人的问候,但是在一些相对私密的信息上会保持谨慎,比如家庭住址、真实姓名、工作地点、家人情况,在一些可能引发深度交流的话题上,她们往往会比较谨慎和排斥。还有一些人身居要职,握有很多关键资源,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在社交场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一定的戒备心理,避免被人套出重要信息。

有时候也涉及自尊的问题,因为很多人担心自己一旦与人发生深度交流,就可能暴露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为了不让人笑话,为了不让人对自己的行为评头论足,他们会排斥这些试图把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人。

有些人在平时对话中非常积极,喜欢和其他人聊天,与人打招呼也非常活跃,可是当人们谈论正事的时候,往往会缩在角落里,或者当别人征询意见时,他们会借故离开或者用“不知道”搪塞过去。一般情况下,一些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会在深入交谈中怯场,比如一些新入职的职员会刻意避免掺和到一些有关决策的深度交流中。一些在群体中地位很低的人,也容易在社交中陷入类似的困境。

无论是社交娱乐化,还是“深度社交”恐惧,都会影响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社交态度,会改变人们的一些社交行为,同时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使得人们在社交生活中处于被动的、表面的、形式化的交流状态,这也是人们难以在社交中保持高价值交流状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