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1](1 / 1)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小传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生于富豪之家,少年时不喜读书,只喜欢打猎、赌博、打抱不平,后来痛改前非,折节读书,入朝为官后屡屡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也因此而深深触怒了权贵。圣历初年,陈子昂卸职回乡,因被县令段简讹诈钱财而死于冤狱,终年42岁。陈子昂写诗多作古体,磅礴大气,《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

在陈子昂的时代,诗坛风气仍然不脱六朝绮靡的余风,但人们的趣味正在悄然改变。陈子昂可说是在这个诗风的转折点上应运而生的。他创作出《感遇》三十首之后,当时的文化名流王适读之大惊说:“这位先生将来一定是文坛宗主。”陈子昂因此声誉鹊起,很多人追慕、模仿他的风格。陈子昂只写雅致古朴而缺乏声律变化的古体诗,后来李白就是继承了陈子昂的这一路线。唐代诗人大多喜欢新兴的近体诗,陈子昂和李白是专攻古体诗的诗人中最耀眼的两个。

?注讲

[1]幽州台:即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陈子昂担任随军参谋。武攸宜连连兵败,陈子昂多次献计,非但得不到重视,反而被贬为军曹。陈子昂忧愤之下,登蓟北楼远眺抒怀,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2]古人:与自己精神相通的前贤。来者:与自己精神相通的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