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循环法是由日本的高管们在1950年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研讨班上学到的戴明环改造而来,作为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这套管理方法在质量管理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过在很多时候,企业家也会将其作为时间管理的一种方法来使用,毕竟它拥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而这一套体系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对工作进度的推进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整套体系是符合时间管理的一些理念的,尽管它并不是正统的时间管理法。
其中,P是计划PLAN的简写,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先要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
D是实施DO的意思,实施行动计划。
C是检查CHECK的简写,意味着想办法对结果进行评估。
A是处理ACT的简写: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对结果不满意就应该立即返回到计划阶段,重新开始这个流程;如果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就证明这些计划以及行动方案是正确且合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处理。
PDCA管理循环法一开始是针对质量管理的一套管理方法,通常来说,我们会事先针对企业中出现的产品质量偏低、次品较多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对产品生产展开质量管理”这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接下来认真分析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一般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集思广益,确保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原因,接下来决策者需要整理所有的原因,并且分清楚什么是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
按照这种方法,其实不论是想办法提高产品的质量,还是尽量去减少那些不合格的次品、残品,首先需要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即质量要提高到什么程度,而不合格率又准备降低多少?所以,我们需要制订一个相对完善的计划,并制定一些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在计划中说明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样的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任务(Where)?具体由谁来负责完成这些任务(Who)?什么时间完成任务(When)?以及如何完成任务(How)?考虑到这些措施和计划其实是执行力的基础,因此在计划的时候必须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当整个计划制订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计划去实施,之后对实施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查,看看产品的质量是不是得到了提升,是否达到了预期水平;看看产品的不合格率是否下降到了自己计划中设定的水平。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和目标,那么看看质量管理的计划是否出现了什么漏洞,或者说实施计划的行动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检查,尽快找出相关的问题和原因,经过处理后可以重新制订计划,并将经验和教训总结成标准、形成制度。如果计划在实施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那么可以进行标准化处理。
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性在这个管理方法中得到解决,一些遗留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PDCA循环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循环,我们需要不断按照这个系统循环来完成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其中,内部的四个阶段都是相对存在的,但是紧密联系,可以确保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而这本身就可以让我们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更为清晰的思路,保持明确的工作方法。
这个方法完全可以从质量管理延伸到其他管理问题上去,不过很多人会认为PDCA管理循环法的过程比较复杂和烦琐,操作起来很有难度,会无形中消耗更多的时间,并增加管理的成本。可是如果考虑到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虑到各个环节上可能存在的混乱,我们想要将所有的工作理清楚往往很困难,而PDCA管理循环法在处理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和工作时,往往具有很强的功效,它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步骤,而这往往带有很强的条理性和流程性,会让相应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每个环节实际上都做了精密的规划,能够让我们的工作从头到尾连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确保工作环节不会轻易出错,确保所有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整理出来,并按照正确的方式予以解决。可以说,在这样的管理方法中,我们的工作会越来越完善,工作中的漏洞会越来越少,工作中出现的遗漏、返工、重复等现象也可以得到有效抑制,从而提升对工作的自我控制能力。
虽然PDCA管理循环法看上去非常强大,但它同样具有很多缺陷。虽然这个循环体系最重要的功能是不断完善工作,我们可以不断按照循环的思路去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确保工作越来越正确,但是这种循环方式很容易让我们的工作陷入创造性不高的尴尬处境,我们几乎很难在这一类工作体系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和模式,而且只会不断按照流程去做事,陷入一种惯性状态。从长远来说,我们的时间管理会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也越来越缺乏弹性,而这本身就会导致时间管理效率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