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友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朋友。诤的意思是直言规谏。诤友指在朋友之间敢于直陈人过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所谓友谊,首先要诚恳,要批评同志的错误。”交诤友是正确选择朋友的一个重要方面。诤友,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你脸上的尘土和污点。
“直言相谏”,指出朋友的过失和错误,这样才是真正对朋友负责。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干净、纯粹。
《诗经》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也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有了过失,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及时发现并得到改正,这样,我们才能在各方面不断进步。有的人认为,朋友之间只能赞扬,不能有批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对朋友不负责任的表现。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诤友、交诤友,那么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诤友让你时刻保持清醒。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表现得比别人优越,但在这方面,个人往往很难自控,这就需要一位朋友在身边适时地提醒,诤友就是这样可靠的朋友。
人在事业有成或者被人追捧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飘飘然,沉浸在自我膨胀和幻想的泡沫中难以自拔。这个时候,诤友会告诫你不可得意忘形,将你拉回现实世界。
大文豪萧伯纳凭借出众的才华和语言的幽默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与仰慕。在别人的赞叹声中他开始自大起来,喜欢展露才华,说话也尖酸刻薄。
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人之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华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下定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刻薄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赢得诤友的艺术:善听“逆耳忠言”。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虚心接受诤友的批评,然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的人总是刚愎自用,受不得半句批评;有些人当面千恩万谢地接受,转身却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当面硬不认错,死要面子,其实心里也清楚自己做错了。
面对批评,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既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会给他人留下“固执”“傲慢”的坏印象。
对待批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特别是严厉的批评;应该把朋友的批评看作改进自我、完善个性、克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发斗志的机会。
乔治·罗纳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律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需要找一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的语言,所以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找到一份秘书的工作。绝大多数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用这一类的人,但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不过有一个人在写给乔治·罗纳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乔治·罗纳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那个瑞典人写信说他不懂瑞典文是什么意思?那个瑞典人自己的信上就是错误百出。
乔治·罗纳当时就写了一封信,目的是使那个人大发脾气。后来,他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他说的是不是对的?我修过瑞典文,可是这并不是我的母语,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继续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么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表示我就不亏欠他,所以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乔治·罗纳撕掉了他刚刚写的那封骂人的信。
乔治·罗纳另外写了一封信说:“你这样不嫌麻烦地写信给我实在是太好了。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没过几天,乔治·罗纳就收到那个人的信,请罗纳去找他。罗纳去了,而且得到一份工作,乔治·罗纳由此发现“温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气”。
的确如此,我们都应该接受来自友人的善意批评,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往往是错的时候比对的时候多。爱因斯坦就说过,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他的结论都是错的!
缺点、错误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而诤友的作用,就在于指出缺点,引起你的警觉。如果不能善待诤友的批评,那你的缺点、错误就永远无法改正。
不要把诤友的善意批评,想象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切忌把诤友的意见,误会为给自己难堪。善意的批评是人生中不能缺少的,它是我们增长见识必须付出的代价。
所以,要学会把诤友的批评当成宝,乐于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且遵照执行。
◎人际交往心理揭秘
善待他人之批评的方法
以下这些方法将指导你更好地对待批评:
(1)想一想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错。先把利己主义抛到一边,如果朋友批评得有道理,就要客观地倾听他们的看法,并切实了解清楚,接下来应该想想如何解决问题。
(2)不要寻找替罪羊。不要试图争辩、迁怒他人或是矢口否认,并以为事情能就此淡化。解释往往会被看成借口或否认。
(3)要合作,不要对抗。即使因为并不相干的事情受到了批评,也不一定非要选择对抗性的做法,不要给人留下“小家子气”的印象,多一些容人之量,和对方一起找到真正的问题才是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