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经常会出现几个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结成我们常说的“小团体”的情况。这些人在“小团体”内部谋划着各种策略来维护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对“小团体”内外的人员态度有所区别,如果有团体外的人反对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把这个人设定为敌对目标,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去刁难这个人。在公司里组建小团队是不正常的,这些人有时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使得人们不能团结一心,处于分裂状态。若这样的团体长期存在,公司怎么能快速向前发展?所以,有事要摆明,大家一起商量;不要搞“小团体”;发现“小团体”,就要远离“小团体”。
经过几年职场奋斗,王琳跳槽到广州一家美资化妆品公司当市场部副经理。本以为凭借着这几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水平能在新公司里有一番大作为,可是没过3个月,她便发觉事情不是她想的那么简单。部门里同事间关系复杂而微妙,不少人结成“小团体”,而首脑就是她的搭档、市场部的另一名副经理,这让她感到很为难。
王琳做事喜欢就事论事,在工作中不会偏袒任何人,也因此得罪了那位副经理的“小团体”,同事们常常在决策时偏向那位副经理。最近,王琳在一项重大发展计划方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公司采用了那名副经理的计划,原因在于部门的大多数人都投票支持那名副经理。
对于这个结果,王琳既惊讶又愤怒,她自己一直认为那个方案非她莫属。无论学历、资历还是业绩,王琳都占优势,更重要的是她的计划方案确实比那名副经理的更加可行。
王琳以前一直觉得外企是块净土,不需要搞关系,只要干出成绩就可以得到同事的认同与上司的赏识,没有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尴尬境地。她刚坐上新的管理位置,该做的事情本来就千头万绪,偏偏遇上这个“小团体”问题,想要大展身手更是难上加难。
从王琳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团体”对于一个公司的危害有多大。王琳因为“小团体”的阻碍,不能得到重用,这是对人才的浪费。在设计方案上,因为“小团体”作祟,好的方案反而被拉下马,不得不叫人痛心。在工作中,在发现“小团体”时,我们要注意仔细观察,把“小团体”的构成和一些具体情况摸清,结合公司的大环境做理性的分析,然后制订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案,使自己既不被“小团体”影响,又能保持独立性,促进工作的开展。总之,要想避免麻烦,就要远离“小团体”。
王凯是企业里的新人,他深知老员工或老同僚难免对新人会心存几分排斥。于是,他在公司的作风就是少说话、多做事。看到部门里存在“小团体”,他更是学会了绕行,既不得罪别人,又使自己努力工作的机会得到了落实。没过几个月,王凯就升迁了。
王凯是精明的,他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该远离的,这也是他不受“小团体”影响、较快升迁的主要原因,很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一般“小团体”的后果都不会很好,比如,新人在加入“小团体”后,很难得到领导和资历较老的同事的信任。因为领导和资历很老的同事都希望新人能很快地融入公司这个大的团队,与所有的同事打成一片;而新人加入“小团体”后则会不服从领导,个人主义上升,对公司的发展危害颇深。“小团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将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和重视,此时,管理者就会采取手段瓦解“小团体”,比如,辞退一些人,对某些人进行降职、罚薪等处罚。
在公司,工作态度要端正,为人不要过于张扬,经常向资历比自己老的人虚心请教,这样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避免“小团体”的迫害。一个公司的“小团体”往往会找那些锋芒毕露的人开刀,而当你保持低调时,你相对于“小团体”就是弱势,就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也不会成为攻击的对象。这种“小团体”会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而对于组织来说,则是因小益而失大利,最终影响了大的团结,所以我们要远离“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