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如果头衔利用得适当,其达到的效果相当于给这个人增加10%的工资。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某工厂有个门卫,对工作颇有倦意。后来,工厂里来了位新经理,这个门卫就突然变得勤快起来。实际上,新经理没花一分钱作为奖励,仅仅是把这位门卫的职称改成了“防卫工程师”而已。
可见,尽管头衔是虚的,我们却不能否认它非同一般的作用。门卫的工作与以前并没有两样,他也并没有多获得薪金,激发他工作热情的无非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职称。日本管理学家田中一郎发现,在管理心理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人一旦有了头衔,不管这种头衔是虚的还是实的,他往往都会努力去适应这一头衔的有关要求。这种现象就是头衔效应,类似于管理学中的标签效应,即人一旦被贴上一个看似职务重要的头衔标签,做起事来自然也希望自己能够“实至名归”,能切切实实地跟自己的头衔相匹配。
一个**的头衔在现代社会和职场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为何头衔会有如此大的驱动力呢?它很大一部分来自人们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头衔是一个人被社会认可和肯定的直接标签,在与人交往时,凡是缺少头衔的或头衔较低的一方,总会被冷落。当大家在相互介绍时,往往也是头衔大的比较落落大方,头衔小的则比较容易自惭形秽。拥有高级头衔,等于向众人宣布,在别人眼中自己很重要。一个好的头衔,也等同于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和认同。
在我们期望别人主动提供帮助时,不妨毫不吝啬地给予其一个恰当的头衔,一个既具有**力又非盲目膨胀的不实职称。如此不但能增强对方的被信任感,也能让对方对我们期待其所做的事产生兴趣和向往。
《论语·子路》里记载,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让他从政,他应该做什么准备,孔子提出首先应当“正名”。当子路笑话老师迂腐时,孔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子路,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大意是说,如果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起话来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兴盛不起来;礼乐兴盛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会不得当;刑罚执行得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能够走上正轨,做到井然有序,必先“正名”。放到现在,这“正名”也就是赋予适当的头衔了。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处于高位,必然期望自己是名正言顺的,也必定会向着这个方向靠拢。即使有人认为头衔不过是噱头,它利用的是人的虚荣心,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虚荣心”正是促使人前进的动力。
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曾经毫不吝啬地将他订制的1500多个十字勋章授予他的臣民,优秀的士兵则被授予“大军”的称号,获得称号的士兵是何其荣耀!正是这轻而易举地口头嘉奖,令其麾下无数兵士热血沸腾,争做“想当将军的好士兵”。
玛莉在一次酒会上遇见了一位新晋的设计公司老总,老总告诉她最近公司首席市场官(CMO)的职位正在空缺,想请她独立担负起市场营销的职责。
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玛莉作为设计公司的CMO,虽然她的部门只有7名员工,她却带领着员工们明显地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及品牌形象,将公司的成果有效地推向了市场,找到了良好的合作公司,同时,在控制成本、提高产效及加强沟通上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想要让他人主动对你提供帮助,头衔的作用是值得你很好地利用一下的。与其说它利用的是人的虚荣心,不如说是它令人产生了使命感,而这份使命感又成了促使一个人产生自觉的强大动力,使之主动去实现头衔所赋予的角色要求。哪怕头衔是有限的,哪怕旗下的伙伴只有几名,一个人也会因为戴上某一稀罕的头衔而自豪,并为了对得起这一头衔而更苛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以不负他人的期望。
头衔就如同英国皇家卫队头上的熊皮帽子,别人看着羡慕,自己也觉得荣耀,于是更加昂首阔步,威风凛凛。因此,在期望他人主动提供帮助时,不妨有效利用适当头衔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