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离开了社会都不能发展自己,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竞争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固执己见、不喜欢接纳他人意见的孩子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一只青蛙生活在小河里,它白天捉虫子,夜晚唱歌,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不远处的深井里,还生活着它的朋友一——另外一只青蛙尽管水井阻隔了他俩的来往,但他们还是好朋友。每到夜幕降临,他俩就大声地唱歌、聊天、相互倾吐心声。
可是,河水被污染,变得又黑又臭,河里青蛙的歌声越来越少了,井底之蛙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热情地发出了邀请:“你快过来吧,我这里的水可舒服着呢!又清澈,又凉快!”
“怎么可能呢?”河里青蛙根本不相信,“你一定记错了!水流清澈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太臭了,到处都一样!”
“不对,不对!井里的水确实很好,你快来吧!”
“唉!”河里的青蛙长长叹了口气,“难道我的见识还会比你少吗?在这条小河里,我游过很多地方,没有一点纯净的河水了!我的朋友,你别安慰我了,我再等等吧,或许,下一场大雨会好些的……”
奇迹终于没有出现,河水再也没有清澈起来。几天后,河里的青蛙死了。
朋友的歌声没有了,井底之蛙难进极了:“井水确实是清澈的啊!如果它肯接受我这个井底之蛙的邀请,也许就不会被污水害死了。”
井底之蛙为这个残酷的事实而伤心,而它的朋友到死也不知道井底之蛙的见识虽然有局限,但是对于那口深井来说,它可是最有发言权的啊。与河里青蛙一样因固执己见而付出惨重代价的还有蹶叔。
从前有个极端自信的人,名叫蹶叔他从来不听别人的忠告,事后却老是懊悔不迭。比如,他的朋友劝他说:“不要在高地上种稻谷,更不能在洼地里种高粱,这样是不可能有好收成的。”可他却把劝告当了耳边风,他说:“我就不相新这个歪理,只要有自信,好好待弄,高地上的稻谷、洼地里的高粱同样能有好收成。”结果可想而知了。当他走到明友的洼地边,看到金黄色的稻浪,路过朋友的高地,看到沉甸甸的高粱时,才后悔莫及地说:“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呢?”
蹶叔也做生意,但总是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朋友告诫他说:“你应该改变购货的方法,卖那些他人没有的东西,这样才可能赚到钱。”可他就是不听,他认为只要自己的信誉好,就能卖出货。正因为他如此地坚持己见,他的货物总是卖不出去,做生意老是赔本,弄得十分穷困。为此,他非常懊恼地说:“我为什么早些听从朋友的劝告,改变购货的方法呢?”
后来,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当船接近大洋的时候,风浪大作。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进了,前面的水势那么危险,即使过去了,我们也很难回来。”
但蹶叔却不听劝告,依然一意孤行,继续前进。这时,一股巨浪涌来,险些弄翻了船。
经过九死一生的挣扎,他们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一个孤岛。在孤岛上,可怜的朋友和不听劝告的蹶叔一起生活了九年。九年以后,他们才得以返回自己的故乡。
可是,这时候,蹶叔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人也衰老了。他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这次航海,乙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培养孩子善于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孩子对道理的执行能力。讲道理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但为什么不少家长感到讲道理没有用呢?道理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拉近这个距离。只讲道理却不让孩子操作具体行为是家长常有的误区,其作用是怂恿孩子狡辩。
第二,提高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建议多使用肯定句。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的口头禅是“不”,他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家长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却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不”。既然这样,家长就要尽量避免说“我们吃饭好吗”?而是直接传达“我们该吃饭了”这个信息。
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是孩子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的良好开端。合作的基础是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可以有交流和商量的意识与能力。如果总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没有成熟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就可能会在同伴中不受欢迎。所以,听取别人建议的好习惯实际上也锻炼了孩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享的能力。
善手接纳他人的意见是一个人谦虞的表现。一个既能诚恳接受他人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又能分析和判断、有效运用他人的意见、学习他人长处的孩子,不但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缘,还能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