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小心点!不要弄伤了手。”
原来,6岁的乐乐正打算帮妈妈收拾桌子,他刚拿起桌子上的一只玻璃杯,就遭到了妈妈“善意”的提醒。
“宝贝,你会把杯子摔破的,要是割到你的手指,会很疼的。”乐乐的妈妈一边说,一边夺下乐乐手中的杯子。乐乐悻悻地走出了厨房,沮丧地问正在看报纸的爸爸:“爸爸,我是不是很没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爸爸愣住了,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乐乐的话。而乐乐的妈妈更是有些不知所措了,她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保护居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尝试许多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他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与生活的体验。如果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剥夺孩子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取得进步,也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尝试,而且不妨多试几次。从古至今,一切的成功都来源于勇敢尝试,有胆量去尝试是成功的基石。居里夫人由于敢尝试发现了镭,牛顿由于敢尝试发现了牛顿定理。做任何事都有第一次,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成功。只要敢于尝试,什么事都会有转机。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敢”字当头的勇气,要勇敢地去做事、勇敢地去尝试。一个什么都不敢去尝试的孩子,不会有多大的出息的。
那么,家长应如何鼓励孩子去尝试呢?
第一,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尝试、多体验。在平时,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看见红红的辣椒,吵着要吃,成人马上做出“辣椒很辣,小孩子不能吃”的回应,然后赶忙把辣椒挪开。妈妈买菠萝回来,孩子从没见过这个东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伸手想去摸一摸,妈妈飞快地把菠萝拿进了厨房,说:“菠萝会刺伤你的小手,等妈妈削好了再给你吃。”孩子拿着杯子颤颤巍巍地走过来,一下把水泼在沙发上,妈妈马上把孩子拉开,一边收拾残局一边心疼地说:“你还小,自己还不能喝水!要是换成热开水,那可不得了!”每次吃饭时,孩子都想自己拿汤勺舀饭吃,可妈妈怕弄脏地板、衣服,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是一勺一勺地喂给孩子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有胆量尝试对孩子是有益无害的。事实上,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有很多第一次,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尝试,那么孩子永远长不大。在孩子尝试过程中,他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和生活的体验。
第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比如,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孩子尝试的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他们会经历失败,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支持。比如孩子想试着自己剥蛋壳,结果,把鸡蛋都捏碎了,你可鼓励他:“不错,下次会更好的。”切忌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孩子,那会把孩子的探索热情熄灭掉;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家长还要在孩子尝试过程中表现出创造力时予以赞赏。比如孩子拿西瓜皮当帽子,拿起手电筒当话筒,钻进纸皮箱里玩“坦克大战”等,这些都是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你不但要表现出你的欣赏,还要表现出你有极大的兴趣来了解他是怎么做的。你的鼓励会使孩子继续创造、乐于创造。
第三,家长要教会孩子别被定势的思想束缚,所有的事情只有在尝试过后,才能得以验证。不尝试,只按照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有这样一个试验:
在鱼缸中间放一片玻璃,一边放一条大鱼,另一边放一条小鱼。开始,大鱼想吃掉小鱼,却被透明的玻璃挡住了。试了几次后,大鱼就不再有吃小鱼的念头了。后来,试验者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撤掉,这时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到了大鱼嘴边,而大鱼却一点反应都没有。最后,大鱼竟死在了鱼缸中。
试验者认为,大鱼是被一种思维定式挡住了本能的欲望,或者说受阻于一堵无形之墙。大鱼放弃了再次尝试的机会,也就与实现自己的愿望无缘了。
如果你的孩子总被惯性的思维束缚、限制,家长要鼓励孩子放开顾忌,学会自己去尝试,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第四,让孩子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快感。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去游乐场玩。当男孩对秋千产生好奇时,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掉下去的!”
爸爸鼓励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了。”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一动也不敢动。
“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起来,不一会儿,就**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建议他:“要不,你再来试试?”
男孩高兴地同意了。
这一次,男孩尽管有点害怕,但是,仍然勇敢地坐到了坐板上,在爸爸的示范与鼓励下**起了秋千。秋千随着他的动作摇**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也回**在天空中。
每个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家长如果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说:“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到自己的!”“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这样,孩子想要尝试一下的微弱的愿望一下子就会被家长的呵斥赶跑。如果家长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鼓励孩子尝试,同时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如果表现出缺乏自信,父母可以拿自己与孩子相比,尽管父母会比孩子强,但是,善意地对孩子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这又会对父母有什么伤害呢?而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会给他极大的信心,他会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甚至会做得更好。
当孩子表现出想尝试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说:“真棒!许多孩子都不会做这件事呢!”
你还可以说:“做得不错,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可没你做得,你比我强多了!”相信孩子这时能够极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气。
第五,家长要让孩子尝试着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拼装玩具超人。当他把超人拼装好时,被一个大个子男孩一把抢去,并把他被推倒在地。小男孩从地上爬起来,跑到老师面前哭诉。
老师了解完事情的真相后,对挨打的男孩说:“不要哭,你去把属于你的东西要回来。”
于是这个小男孩就跑上去夺回自己的玩具,还跟大个子男孩打了一架。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最后胜利了。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或者通过成人的干预,为孩子解决难题,但我们忽略了孩子应该从小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信。其实,当孩子尝试到维护自身权益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后,不但会变得自信,而且会因此变得勇敢而独立。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意义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放手让孩子尝试的问题上要尽量避免一些误区:
——强迫尝试。孩子成长是有时间表的,即什么阶段的孩子会做什么事,但也有个体差异,也许有的孩子两岁时已能独自入睡了,但胆小的孩子仍和父母挤在一起。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强迫孩子独睡,那么孩子可能长时间难以入睡,甚至会受到惊吓,在心里留下阴影。
——盲目尝试。很多家长求胜心切,让两岁的孩子尝试着学这学那。如果不够了解孩子,对孩子施行盲目、不切实际的早教,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得不偿失。
总之,只有把握好尝试的尺度,孩子才能因此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坚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