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养成凡事守信的习惯,不妨先从守时做起。因为有关约定时间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并且守时相比较遵守其他诺言来说,更容易做到。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十分守时的人。他认为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都是一种美德,代表着礼貌和信誉。产1779年,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瑞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他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到达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瑞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朋友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河虽然不宽,但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急地问。
“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我想要12点半钟。"
“可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不用40分钟。"
“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道:“请问您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您会要我简陋的破屋,这是为什么?"农夫大吃一惊。"不要问为什么,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给200法朗吧。"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你能马上从破屋上拆下几根长的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回给您。”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点50分抵达农场。在门口迎接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守时不是一件小事,它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作风与一贯的行事方式。如果你从小就有守时的观念,一定能够凭着意志与恒心做成生命里许多非常重要的事情,并且赢得他人的尊重。
诚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守时,理应是现代人所必备素质之一。但是,不守时的情况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通知了几点开会,却总有那么几个人迟到;约会时间已到,有人就是不见踪影;要求什么时间要办完哪件事,到时也总有人不能按时完成……诸如此类事情,屡见不鲜,让人心烦。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似乎也情有可原,然而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某些人身上不守时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信息经济时代,时间的价值已远非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可比。不守时,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生命。
守时就是遵守承诺,按时到达要去的地方,没有例外,没有借口,任何时候都得做到。即便你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失约,也应该提前打电话通知对方,向对方表示你的歉意。这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你的素质和做人的态度。这里不是要告诉你守时这条原则的重要程度,是要告诉你一些它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对别人的时间不表示尊重,你也不能期望别人会尊重你的时间。一旦你不守时,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和道德的力量。
当然,很多时候,不守时往往最先吃亏的是你自己。
高考的第一天下午,同学已经开始准备考英语了。按照规定,考生必须在开考前十五分钟进入考场。否则,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在大家看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守时不可。可是就在考生进入考场信号发出不久2分钟,一对母女居然姗姗来迟。
校园门口的两名公安同志把他们阻拦住了,那位考生痛哭流涕,孩子的母亲也是苦苦相求,甚至于跪地磕头。
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在制度面前,没有感情可言。面对着高考这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位考生不战而败。她的失败,不是因为她的技不如人,而是因为她迟到了两分钟。因为微不足道的两分钟却付出了不能考试的代价,及至影响了一生,这是多么惨痛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