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开车同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得比较晚,没有普通停车位了。他的朋友就建议停到饭店的贵客车位。贵客车位要比普通车位多付12美元的停车费。比尔·盖茨不同意,他认为那是"超值收费"。尽管他的朋友说"我来支付",比尔·盖茨仍然不同意。他的朋友很不理解,作为一个如此富有的人竟然在乎那一点钱?比尔·盖茨却说:"花钱像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爱默生曾说过:"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凡事有所成就的人都非常看重节俭的价值。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但是他却一直秉承着节俭的理念,让很多人钦佩。
一夜暴富、发"横财"固然很爽,尤其对于财商教育欠完善的中国人来说,对“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这条理论更是追捧有加。但是,奇怪的是,翻开古今中外巨富们的花名册,我们会发现这些富贾一时的财富赢家们,几乎没有一个是靠"横财"维持长久财富地位的。相反,倒是那些凭着努力和恒心,一点一滴地赚钱、守钱、生钱的人笑到了最后,获得了永久的“恒财”,同时留下了无数个彰显大智慧的理财故事,流传至今。比如,世界股神巴菲特、石油巨富洛克菲勒、华人富豪李嘉诚,等等。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财富英雄笑傲人群的呢?是他们天赋秉异,或是有什么独门秘笈吗?其实,个中原因并没有什么奥秘可言。世间万物皆有定数,金钱与财富的增长也是有着内在规律的,这些财富赢家们只不过是有意无意恪守了这些财富规律而已。这其中,克守节俭就是一条不可撼动的铁律。节俭的真正含义是:善用你的物质,为了更长久的富足与安稳克己、自律,过一种有远见的生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挥霍浪费的现象令人担忧。
其实,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代中国人崇尚的观念。千年古训“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家喻户晓、植根每个中国人心田。在改革开放、国泰民安、人民富裕的今天,"节俭"仍应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词"。
在美国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节俭,学会同情生活贫困的人,并直接或间接地获取知识。比如,有一年,旧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学组织的"体验饥饿"活动就吸引了该校75名11至14岁孩子的参与。中午放学后,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可抽取一张就餐券——要是餐券上写着“15”这个数字,那就意味着他属于世界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说他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而且可以享受到殷勤的服务;要是餐券上写着"2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世界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份量尚足的米饭,少量的鱼和豆子;要是抽到的餐券上写有“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因此,午餐就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地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这些孩子通过抽签分成了三组,其中,"富人"、"穷人"和“温饱型人口”比例恰恰与世界人口的现实状况大致相同。结果是,参加完"饥饿活动"的孩子从此再也不浪费粮食了,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自己节俭下来的多余粮食或零用钱——这些孩子捐赠的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了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远送到贫困的非洲大陆。
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沃尔玛的故事:
沃尔玛的"俭"是出了名的。如果你没有复印纸,想找秘书要,对方会给你一句,"地上盒子里有纸,裁一下就行了。"因为他们从不用专门复印的纸,而是用废报告的背面。另外,沃尔玛的老总山姆·沃尔顿尽管是亿万富翁,却从没置过一所豪宅,还常开着自己的旧货车进出小镇。如果沃尔玛的管理层要是去某个地方开会,他们所住的地方就是能够洗澡的普通招待所。在沃尔玛,“节俭精神”已成他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沃尔玛也有"大方"的时候,山姆·沃尔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项奖学金,而且还向美国的五所大学捐出数亿美元。在山姆·沃尔顿看来,这就是物有所值。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却是没有钱又万万不能,我们一生注定都要和钱打一辈子交道。学会节俭,让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都需要清醒的头脑进行准确衡量,知道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
节俭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的品德才能做到,它只需要某些常识和抵制自私享乐的力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