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夏丐尊不忍问道:"难道着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生活中,来什么品味什么,弘一大师用行动诠释了“随遇而安”的真正涵义。可以说,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至高境界,随遇而安是一种理性的平常心态,随遇而安是一种淡定。既来之,则安之。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
“此心安处是吾乡”,直到今天,仍然被无数漂泊者当作**之语。多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因能随遇而安,故而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而能安之若素之人,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
有人感喟人生像一杯醉人的烈酒,下得腹中,甘苦自知;有人说人生是一段如歌的行板,一路唱来,悠然在心;有人说人生如一场残酷的战争,赤搏上阵,却胜败难料……如此种种,各执其词,其间各有各的得意欢笑,亦各有各的失意悲哀。
其实,人生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随遇而安。当然,随遇而安不是苛求,更不是勉强。
人在顺境中随遇而安,人在困境中同样要随遇而安。人生有失就有得,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看似老生常谈,倘若一个人真能做到宠辱不惊了,懂得有失就有得的道理,那真是难能可贵了,也不会为一时的得失争得个鱼死网破;也不会因情而怒因利而仇;也就不会有亲兄弟反目为仇,父子俩形同陌路;也就不会有唐代孟郊的那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之狂喜。
随遇而安,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停顿,甚至好像有些随波逐流,落入俗套。可是,当你陷入一种不好的境遇,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当你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需要面临重新开始的时候;当你想摆脱目前的现状,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去做的时候,"随遇而安"也许是最好的"解药"-一因为,人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这件暂时不能做,可以先做另一件;因为,在你没有完全看清楚这个改变对你意味着什么之前,你无法判断方向;因为,你仍然没有积蓄到足够的力量,你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实现理想;因为,你不够自信,总想选择最佳时机……
所以,能否随遇而安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当然,随遇而安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在一个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目标上。对于某些人,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尽量克服一般人在遇到人生障碍时容易产生的"急躁",保持头脑冷静,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同时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出路。 对于有些对人生质量要求更高的人,随遇而安则是一种境界,让人无论身处何位,都能达观从容、游刃有余、运筹帷幄。
总之,随遇而安是告诉人们,面对逆境和厄运要学会承认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与其怨天尤人或是一味逃避,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在既有的条件下,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挥和创造,寻求新的道路,以获得进步、快乐和宁静,假以时日,也许便有了打破困境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