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1 / 1)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育性障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以及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近年来,全球小儿孤独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世界每1万名宝宝中就有2~4例患有此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小儿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轻微脑损伤、自身免疫、宫内缺氧以及父母不和等因素有关。减少孤独症危害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然而,由于对孤独症缺乏认识,我国孤独症误诊率还比较高,常常把孤独症误诊为听力障碍、智障、多动症等,导致许多患有孤独症的宝宝错过了6岁以前的最佳治疗时机。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具备孤独症的基本小常识。小儿孤独症其实有很多先兆,其症状也比较有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儿孤独症早期表现为不会对亲人微笑,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什么反应,也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有强迫性的行为,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不肯改变其原来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自己房间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同时伴有活动过度,如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还有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

??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低,语言发育迟缓,两周岁时还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就无法理解。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常用“你”和“他”来代表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宝宝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患儿喜欢独自行动,有社交困难,即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到5岁左右,常常还没有朋友,也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玩时还表现出躲避的倾向,对呼唤没有反应。

如果宝宝有上述的表现,家长最好带他上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期是3~6岁,如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论如何治疗,其智力和行为只能停留在小儿时期,还可能导致终生残疾,连自理能力都没有。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孩子迟语,也千万不要放弃孩子,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能够使患儿正常生活。

对于孤独症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中医界则将其列为疑难杂症之一,进行了经络穴位按摩、中药、针灸等多种努力。除了正规的治疗外,家长积极投入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1.让宝宝用说话的方式表达想法

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不会与他人做语言交流,而是通过哭闹、打滚,甚至自伤等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比如孩子想喝水了,他通常会把家长拉到饮水机旁。这时如果不等他开口就满足他,他就会更封闭。所以,这时哪怕是一个“喝”字,家长也要等宝宝说出口,再满足他。但同时,家长应避免企图通过暴力和惩罚去强迫宝宝开口说话,或整天在孩子耳边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一个词。

2.积极与宝宝互动

孤独症宝宝常常用“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时家长可以和他做一些“交换”互动,让他学会“等待”。比如,他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要得到,否则就哭闹、打滚。家长不要急着拉他,不妨装作漠视地离开,这样一来,宝宝通常会站起来跟着走了。看到他爬起来不哭了,家长可以赶紧抱着他说“妈妈喜欢不哭的孩子”,这样反复几次,他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哭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3.发现宝宝的优势

异常行为要矫正,特别能力要发现、培养和转化——我们应该帮助自闭的宝宝“破茧而出”,根据他具有的能力去启发他,而不要只顾挽回他失去的能力。经过及时地干预和治疗,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宝宝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小学、大学,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