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刚出生的宝宝小脸粉嘟嘟的,爸爸妈妈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欣喜与爱怜,可有些细心的家长会发现,两天后宝宝的皮肤开始发黄了,甚至口腔黏膜和眼球结膜也开始发黄了,这是怎么回事?新手爸妈们不要着急,很可能是宝宝的生理性黄疸,每个宝宝都会经历,只是表现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既然有生理性黄疸,那相应的也会有病理性黄疸,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家长能够正确地分辨二者,对宝宝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是十分有利的。
顾名思义,黄疸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皮肤发黄。宝宝出现黄疸的内在原因是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可通过检查胆红素含量来区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肝脏中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酶活性很低,所以不能很好的排泄胆红素,表现为黄疸。这种由新生儿肝脏发育不完善引起的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多出现在出生后2-3天,且一般两周内消退,表现为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轻微黄染,宝宝精神不错,正常吃奶。早产儿出现得要晚一两天,症状稍重,大约三周后消退。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随着宝宝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家长可适当喂宝宝喝温开水或葡萄糖水以利尿。
病理性黄疸发生得比较早,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有明显的黄疸;遍及全身,呈橘黄色,并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黄疸减轻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加重;新生儿尿液呈深黄色,大便颜色较淡或呈白色。病理性黄疸常见的有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母乳型黄疸。
人体胆红素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造成新生儿溶血,红细胞坏死过多而引发。这类黄疸往往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发生,发展迅速,症状明显,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超过204μmol/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细胞,干扰脑细胞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引起核黄疸,威胁新生儿的生命,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取得良好的预后。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医生会针对不同的感染类型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它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家长要留心观察,注意与生理性黄疸区别,及时治疗。这种黄疸,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注意接种乙肝疫苗等。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不易治愈,要根据情况采取手术治疗。
有些宝宝吃了母乳后也会引起黄疸,现在比较认可的一种原因是母乳中含有一种脂肪成分,它可以增加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但婴儿是健康的。这种叫做母乳性黄疸,大约在宝宝出生4-5天后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此间,哺乳、呼吸及发育等均正常,大便色可呈黄色也可为淡白色。血清胆红素大于205.2μmol/L,有的可以高达513μmol/L。此种黄疸,只要断乳几天,症状便会减轻或消退,所以一般不需治疗,但若症状较严重则仍需密切观察血清胆红素的浓度。
以上所说的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家有小药方:
材料:茵陈1两,生姜1两。
用法:茵陈、生姜一起捣烂后,用纱布包裹,随时擦遍全身的皮肤。
注意:此法适于小儿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居家护理,不用于其它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出生19天了,黄疸一直不退,之前还住院治疗了4天,回家后仍然没有消退,现在吃母乳,大小便次数也挺好的,我们也不想再送宝宝去医院,不知道这样有没有危险?(常德 张琼)
A:孩子19天还没退黄,照您说的症状应该是母乳性黄疸,有的吃母乳的孩子要到一两个月才会退。只要孩子的黄疸是逐渐消退不是越来越重,孩子精神较好,小便不染尿布,大便也不发白,可先继续吃母乳继续观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手心脚心,如果黄疸不过肘不过膝就不用特别担心,如果超过了上述标准或黄疸的症状逐渐加重,还是回医院继续治疗比较稳妥。
如果让黄疸退的快一点,建议停三天母乳,但是这三天要注意按时定时把母乳挤出来避免回奶。如果三天以后孩子的黄疸有明显的下降,那就进一步证明现在的黄疸可能是母乳性黄疸,不用担心了,可以继续喂母乳,一般到一个月左右就会下降比较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