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时,初坛正授。和印海、浩霖法师主持。我们三人同龄,生年皆属兔。佛光山三次传戒(一九八八年西来寺、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一九九二年西来寺)都一起担任三师和尚,因缘殊胜难得。此次三人相约后年一同到鹿野苑传戒。
此次戒期,原拟招收一百名戒子,但为应各方之要求,只得增收至一百三十六名。其中大专程度以上(含博、硕士)共四十六名,占三分之一,教育程度相当高。来自美、加、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外籍弟子则占十分之三,显示了佛法的国际化。
沙弥首慧聪(潘立仁)、沙弥尾唯悟(梁嘉栋),身高都在一百八十三公分以上,也算“高僧”。慧聪原在花莲慈济功德会服务,三年前在佛光山出家,现就读北海男众佛学院;唯悟是修静长老的弟子,电脑专家,我在前几年应马来西亚佛教青年会主办的“南北两大师的对谈”,就是由他翻译英语。
沙弥尼首满华(陈修信),沙弥尼尾满观(杨玉雪),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
满华在社会上的资历相当丰富,工作表现优异,曾任职美国在台协会。来佛光山后任职编藏处、国际处,外语能力很强。
满观是中兴大学毕业,编过杂志,参学过好多道场,温和善良,精通日语,也是非常优秀的人才。
其他如满来(师大)、觉今(警官学校女警官)、觉启(台北医学院)、觉泰(师院)等大专毕业的几乎占有半数以上。
和慈惠、依恒、慧海等谈起早期对台湾佛教一些有功劳的人,现在就我记忆所及:
大醒法师,一九四八年首先将《海潮音》月刊迁来台湾发行,又创办“台湾佛教讲习会”,时间虽短,但影响很深。
张少齐居士,创办觉世旬刊社、健康书局等文教事业;孙张清扬居士赞助影印《大正藏》,掀起了台湾佛教研究的**。
妙果老和尚,首聘慈航法师来台创办台湾佛学院,僧俗兼收,开台湾佛教僧伽教育之新纪元。
慈航老法师爱护僧青年,于汐止创办弥勒内院,集僧青年于一堂,对台湾甚至对世界佛教贡献最大。
印顺导师来台后,虽遭受许多灾难障碍,但因李子宽居士之护持,得演培、续明、仁俊、悟一、常觉等护持,后又在新竹设立女众佛学院,成立正闻学社,知识分子纷纷皈依佛法。
东初法师,将“中国佛教会”迁台,成立台湾办事处,创办《人生》月刊,《佛教文化》季刊,先后影印《大正大藏经》,致力于佛教文化事业之推广,居功厥伟。
南亭法师,在各广播电台的佛教之声,以及在华严莲社不断的讲经说法,度人甚众。
道安法师由港来台,先主讲于静修佛学院,再创松山寺,引导一些达官显要学佛,甚为难得。
白圣法师从一九五二年以“中国佛教会”名义,于大仙寺传戒,后又多次在台湾各地传戒,弘扬戒法。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弘扬净土,提倡念佛法门;朱斐居士发行《菩提树》杂志,宣扬莲风,一时风起云涌,影响巨大。
周宣德居士倡导大专青年学佛,得加拿大詹励吾居士之助,在各大学设立佛学社团,开创青年学佛风气。
林锦东居士设台中佛学书院,并创办觉生(后改称新觉生)杂志社及国际佛教文化出版社。一生致力台湾佛教的文教事业,也功不可没。
以上所列的只是略举,当然有功于台湾光复初期佛教的不止如此,现在常听人说,带动台湾佛教复兴的是我的关系,实在愧不敢当,佛教讲因缘,台湾佛教的发展,众缘和合,非一人之力啊!
下午,会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饶耀武夫妇、卜俊龙先生和威伯(Fred Webb,尔湾佛光分会副会长)夫妇、黄柏森先生(洛城佛光分会会长)等人。
人于世间上要能有所成就,须要会用人,会用钱和会办事。
有的徒众对我说:“在师父面前常说不出话来,私底下可是呱呱叫。”
“师父!你没有交代的事,我不敢做。”
“师父!你可不要为难我。”
“你交代的事,我不会做。”
难道这就是徒众对我的认识吗?我一向教育徒众“依法不依人”,凡事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即可行。即所谓“一理通,万理彻”,万法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