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九日 星期六(1 / 1)

台湾徒众送来《宗教势力大观》一书,其中报导了台湾宗教财富排行榜如下:

一九九〇年五月至一九九一年四月间,道教的总收入超过百亿台币;佛教、基督教各有六十二亿和五十余亿元进帐;排名第四的天主教,为六亿七千万;其余排名为一贯道、天德教、天理教、轩辕教、理教、天帝教、大同教和伊斯兰教。

犹记得早期台湾佛教界中,有人呼吁:“宗教财富用于建寺不如建学校。”事实不然,学校教育功能早已纳入道场寺院中,寺院除了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外,尚具有教化社会、蕴育善良风俗的生活化意义,因此将寺院与学校的功能相比较,二者孰重即见分晓。

在西方国家天主教中心梵谛冈、英国国教等教会组织,其教会财富大多运用于世界各处成立教堂、会所,目的是想透过道场、教堂的设立,发挥安定社会、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信徒奉献的原意,也为向神祈祷自己的心安及助益他人。这正是全球各国对宗教净财的尊重,而宗教得以享受免税优待的原因。

依据该文指出:现今台湾著名佛寺收入最多的有:台北行天宫、万华龙山寺、木栅指南宫、北港朝天宫、南鲲鯓代天府庙、奉天宫、关渡宫、镇澜宫、慈济功德会、高雄大岗山派、台南开元寺派、基隆月眉山派、苗栗法云寺派及佛光山等。佛光山现已远远落于许多寺宇之后。当初人们说佛光山最有钱,我也不觉得多;现在佛光山钱少,我也不觉得少。佛教的财富在我心中是十方来十方去,钱是与大众结缘的,钱是用了才是自己的。

佛光山的财务我已有六年不曾闻问,现在恐比一般小庙还要少,真是日日难过日日过。其用途依序是——教育:教育近六百位学僧,一千五百多位中学生及难以估计的社会大众;文化:有佛光出版社、觉世旬刊社、普门杂志社、编藏处等等;慈善:有义诊、养老、育幼、恤贫等。由此,佛光山负担的沉重可想而知。

我个人也有信徒供养,处理这些财物的方式,如这次到亚洲、欧洲、美洲的造访,沿途的钱供养悉数捐交当地道场或佛光会。在马来西亚非但分文未收,更愿意捐赠当地佛光会,援助该会草创的困难;在巴黎,看到徒众单身在法国奋斗,不由自主地将身上所有均分给他们,或能稍解其开山的困境;离开伦敦时,一块钱也没带走。

我感觉对金钱的“拥有”很辛苦,倒不如“享有”运用金钱的快乐。钱财的运用能有益人、有利生、有用处都是享有的妙处。

上午十一时,应心定之邀,于东禅楼出席中文记者招待会,说明国际佛光会筹备及会议内容。与会记者有林日熙、蔡金发、冯鸣台、金昌纬(自由时报)、楼慕瑾(“华视”)、刘崇泽(“中央社”)、秦鹃、汤容肃、高源(联邦电台)、郝亦尘(联合报)、谢瑾瑜、杨羚、何昱侬、张成勋、曾章凌(“中国电视”)、陈谔(先锋报)、张德芬、高光勃(亚洲电视台)、熊一枫(太平洋时报)、王艾伦(国际日报)、卜大中(“中国时报”)等。

晚,七时三十分,续讲《维摩诘经》,主题是:“不二法门座谈会”。

生命如柴火,炉中的柴火不断更替,薪火不断相传;人在生死轮转里,虽驴胎马腹,而生命不死。当一个人超越了人我、烦恼、时空和生死的对待,住于不生不灭地时,即是不二法门。

佛言一乘法,无二亦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