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十日 星期日(1 / 1)

“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监事潘庆忠先生今陪同“中国书法学会”谢健辉、林彦助,基隆书道会理事长蒋孟梁、新庄市公所主任秘书曾安田及黄笃生、刘碧淑、林娟瑛、褚淑敏、张玉盆等人来访。

潘庆忠先生本身也是书法家,最近刚为佛光山修持中心的抄经堂,写了一卷巨幅《金刚经》。中午在法堂请大家用餐,席间谈及为庄严本山道场,有心集合一些同好,拟筹划举办下列活动:

1.筹备“书法名家百人展”。

2.书法名家作品于佛光山海外道场巡回展。

3.佛光山“百人碑”碑文,将于下个月(十一月)中旬收集完成。

4.由有心者,提供数十件书法作品,供佛光大学义卖。

5.甄选十二位名家书法、字偈,设计为月历。

6.提供南投鱼池乡二百甲“碑林”作品。

7.抄经堂落成启用之时,邀请书法名家当众挥毫。

8.佛光山海内外别分院道场的字画悬挂。

晚七时,在法轮堂和“僧伽讲习会”的学员们座谈。主题是:人间佛教的蓝图。

“人间佛教”这四个字是七十年前,太虚大师所提出的口号,当时太虚大师和缅甸的达摩波罗居士(印度摩诃菩提协会创办人),为发展国际佛教,倡导国际间的联谊,故而提倡人间性的佛教。我分几点说明:

1.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在人间,故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佛教是属于人间的佛教。

2.佛陀是针对人教化的,佛也是人,佛教若不是在教化人,对人们有何价值?

3.人间佛教的理念是认同现世生活是合理合法的,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现生就可得到回报,何必一定要寄望来生,而厌弃世间?

4.佛教有很好的资源,如:文学、艺术、音乐,都可成为度众因缘,可是一直少有人应用,只知从消极上强调无常、无我、苦、空的认知,如此没有人间性又消极封闭的观念,注定了佛教在各处的贫困和衰落。

我认为苦、空、无常、无我,另有人生积极的意义。

5.人间佛教还是要以在家信徒为主,出家法师负责传教,应该要传在家人需要的佛法。维摩居士曾和佛陀谈及人间佛教的内容,在家信徒所需要的感情、物质、家庭、朋友、交通、日用等,佛教也有,如:

智慧是母,方便是父,大众是导师,法喜是妻,一心是安住,相好是庄严,惭愧是衣服,教育是入息,修行是娱乐,发心是事业,净心是沐浴,威仪是行为,正见是明镜,结缘是处众,七财是宝物……

也就是说,世间所有的东西不仅在佛门都有,还更为超越,不必去排斥世间拥有,可以拿佛法更好的东西给信众!

6.人间佛教的思想,则包含有:

伦理观、道德观、生活观、爱情观、信仰观、财富观、医疗观、政治观、社会观、国际观。

今天和南传比丘讨论这些问题,看来他们都非常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