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人问我:“是什么力量,使得您在面临这么多的横逆阻难下,还能屡仆屡起,永不灰心?”我想,这与我生来容易感动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很容易被一个人、一件事深深感动,因此呈现在我心里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光明美好,从而鼓舞我不断向前迈进。
影响我毕生最深刻的感动,是来自家师志开上人的一言一行。他虽然望之俨然,但是词语中肯,每一句话总是深切时弊;他虽然观念新颖,然而讲求务实,每一行事从不徒喊口号。由于他的高瞻远瞩,常住栖霞山寺在当年兵连祸结、经济萧条的日子里,不但得以自给自足,还能济弱扶贫,令人感佩不已。
对于我这个唯一的入室弟子,他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因此总是将满怀殷切的期许隐藏在声色俱厉的棒喝之下。就在两次近乎生离死别的事件里,我被他泓深的道情法爱感动得涕泗纵横。
一次是我十七岁那年重病垂危时,他遣人送来半碗咸菜;另一次则是一九四九年他听说我想去台湾弘法,即亲自办斋,为我饯行。由于这两次深切的感动,奠定我尽形寿为佛教献身命的决心与毅力。
感人的言行也足以影响一个人日后做人处世的观念,圣璞法师的古道热肠就是一个例子。
我十一岁时,抗日战争爆发,家父旋即在经商途中失去联系。我曾随母四处寻父未果,失怙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挥之不去。
十六岁那年,我将思父之情宣泄在作文簿上,定题为《一封无法投递的信》。当时任教国文的圣璞法师阅毕,在评语栏中写着:“铁石心肠,读之也要落泪。”并且花了两个钟点,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对于这种厚爱,我已是感激不尽,没想到过了半个月以后,他神采飞扬地拿了一叠报纸给我看。
原来,他在课余时,将这篇文章誊写在稿纸上,并且亲自投邮到镇江《新江苏报》,竟获连载数日。老师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我了解他之所以在报纸刊登后才让我知道,是为了怕万一不被录用会伤害我的自尊。老师这种慈悲后学的风范令我感动不已,后来我一生都以他这种为人着想的精神待人处世。
二十三岁时,我来到台湾,由于当时局势动**不安,而且地域观念浓厚,外省籍的僧尼备受奚落,度过一段极为艰辛的日子。几年后,辗转来到新竹青草湖灵隐寺,幸遇住持无上法师,他们从没有把我当成外省人,而一以法师之礼相待。因此一九五一年我就担任台湾佛教讲习会的教务主任,这在人情纸薄的当时,真是弥足珍贵。
四十年前的台湾,物质还很缺乏,生活非常艰苦,一位善心的老菩萨总是偷偷地煮一碗面,为我疗饥止饿。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每次她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将热腾腾的面碗,就着我寮房的窗棂送进来时,汤汁滴在窗棂的景象。隔着氤氲的蒸气,看着她脸上愉悦的表情,我的心里往往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感动。就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让我在新竹教书两年。
来台初时,有鉴于正信佛法的衰微,我为《觉生》杂志撰写佛教文章。记得我的一篇短篇小说《茶花再开的时候》登载出来以后,中兴大学钱江潮教授特地带了多位同事从台北到中坜来看我。
回忆当年的社会普遍轻视爬格子的文人,而佛教沦为迷信之流,更不获得知识分子的认同,所以当我目送着他们回去的背影时,心中的感动真是不可言喻。
稍后,我的另一篇小说《真正的皈依处》也蒙常觉法师青睐,他特地从香港买了一只派克K金钢笔送我以为鼓励,这在物资缺乏的当时,显得格外宝贵,而他的一番隆情厚谊更是感人肺腑。我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写作,以不负众望。
于是,我凭着一股弘法热忱与初学的日文基础,广为搜集资料,翻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并且撰写《释迦牟尼佛传》,当我写到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用心良苦时,往往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常常在深夜时分,写到一半的时候,我走到佛陀的圣像前顶礼膜拜,一方面希望仰赖加持的力量,能将诸佛菩萨的慈心悲愿广为宣扬;一方面立誓效法,唯愿自己也能生生世世来此娑婆度化众生。
不知是我的真心与诸佛相应,还是一片赤诚感动了读者,不但写作的过程十分顺利,在书籍相继问世以后,也获得许多回响,更难得的是居然有一些信徒自愿发心挨家挨户地去推销。我在感动之余,只有勉励自己更加精进弘法。
或许是在不断地发愿中,长养了自己的信心与道念,我从弘法事业里撷取到不尽的感动以为资粮,使我在苦中不觉苦,在累中不觉累。
记得在宜兰弘法时,我曾经举办一连串的环岛布教活动,我们总是在说法结束后,带领在场的听众一起祈愿。有一天,我们来到台北县的顶双溪布教,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按照往例,用幻灯片打出一尊佛像,然后由一位布教员面对佛像,念着我事先写好的稿子:
“伟大的佛陀!我们是宜兰念佛会弘法队的队员,今天我们把佛陀您的慈悲、智慧、功德,带来给顶双溪的大众,请求佛陀加被这里的人们,让他们在您的佛光庇佑之下,能够获得幸福安乐的人生。”
像这样的讲辞,我已是耳熟能详,但是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当布教员用充满虔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散播出来的时候,却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房。我望着庄严的佛像,情不自禁地潸然涕泣,并且在心中默默地许下了一个愿望:“我要将整个身心奉献出来,为弘法利生而努力。自今而后,凡是有众生需要佛法的地方,无论是穷乡僻壤,或是蛮荒漠地,我都愿意不计一切,前往布教。”
因此,台湾的监狱、工厂、学校、军营、工商企业、公私机关,乃至全球五大洲,都有我讲经说法的足迹。数十年来,无论哪一位,只要他欢喜听我说法,就算是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我也必定如其所愿,让他满载法喜而归。
直至今日,我每天应邀南北弘法,洲际穿梭,说来真是辛苦备至,然而这样的付出所得到的感动却是无价的。但看信众为了一票难求,而提早赶到会场门口,不惜在风雨中挨饿排队,甚至一九九三年我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讲经时,还有远自巴黎乘坐十数小时飞机专程闻法的虔诚信徒,我心中那种澎湃的感动,根本不是区区笔墨所能形容。后到的听众来到座无虚席的会场里,只有蹲踞一隅,或贴壁而立,看到大家那份凝视专注的神情,那种会意拊掌的样子,在在都引起我无限的感动。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演中随兴提到:“将金砖放在床底,不如拿出来花在有用的地方。”没想到一位听众果真将他床底下的金砖完全布施出来。史忠居士在听我讲经时得知佛光山要兴办大学,会后即刻将他全部的养老积蓄一百万元捐赠出来,作为建校基金;在香港还有一位先生每天努力地开出租车,以供应儿子的留学费用,在听了我的讲演后,发愿只要是出家人坐他的车子,再远的路程也不收车资。凡此都在我的心湖里掀起朵朵感动的浪花,久久波动不已。
最值得一提的是陈剑城居士,三十年来,不但每场必到,而且从头到尾,时时都在点头微笑,这种心意的布施所带来的鼓励比掌声还要可贵。
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义工们更是感人,他们或为布置现场,或为指挥交通,或为准备便当,或为清理善后,总是早到晚归,忍热耐寒。我永远记得一位义工曾经和我说道: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看到我不辞辛苦前来讲经,他觉得十分感动;看到这么多人前来闻法,他也同样觉得十分感动。而我听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语,虽然伫立在萧瑟的寒风中,心里却感到无比的温馨。由于大家的彼此感动,圆满了一场场殊胜的弘法活动,也成就了多少人永恒的法身慧命。感动,真是一个最美好的世界啊!
相对于弘法活动的立竿见影,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更需要多人的努力发心。一九六四年,我在高雄创办寿山佛学院,一位法号慈介的陈老菩萨每天四处奔走,为我们劝募道粮。每当看到裹着小脚的她为我们辛苦忙碌,心中非常不忍,总想上前和她说几句话,而她却逢人便说:“师父真是慈悲,为我取名慈介,重新赐给我两只脚(指介字下面的两竖),我要用它来走路结缘。”
山下木材行的一对夫妻是小康之家,自愿以一车十五元的特惠价格,供应我们烧柴火用的木屑。他们一个月上山两次,每次总是一个在前面用力地拉车,一个在后面使劲地推车,虽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到达山门,但是那种欢喜谦逊的态度,叫人见了无不动容。
由于大家的发心护持,使得寿山佛学院人才辈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我们又在佛光山建立丛林学院,至今办学不辍。
我在宜兰林美山创办佛光大学时,承蒙县官和县民的鼎力支持,使得购买土地以及申请建校的过程十分顺利,我的心里真是感激不尽。动土那天盛况非凡,听说有许多人是搭了一晚的夜车,在清晨时分就已经来到山上,准备动土典礼及园游会的各项事宜。这种虔诚的心意,连大自然也似乎为之感动,而在洒净时出现“天降甘霖,地涌圣泉”的祥兆,使得与会者个个欢喜踊跃,纷纷掬水而去。
回想我在世界各地建寺安僧,也曾见过不少瑞应,但都不及徒众的发心令我感到欣慰。记得初建佛光山时,我们经常与洪水搏斗,每当豪雨来临时,依恒总是率先领众搬沙包,运棉被,以减少水势汹涌的冲刷力量。往往一场奋斗结束时,耳边隐约传来起床的板声,只见他远远走来,全身上下完全湿透了,脸上居然还挂着一丝微笑。
龙亭的工程也是血汗的结晶,尤其在加盖屋顶之际,适值黄昏,工人均已下班,为了防止灌浆中止,将有屋裂漏雨之虞,全山徒众负起接班工作,由两辆摩托车发电照明,继续施工。依严爬到屋顶上砌水泥,因为顶部过于陡峭,水泥粘不住,一直往下流,只好用双手涂平,结果皮肤都被水泥侵蚀得皮破血流,却从不叫痛喊苦。
慈庄为了筹建美国西来寺,更是煞费周章。他与依航等人冒着寒风细雨,挨家挨户说明解释,请人签名,经过百余次公听会,才获得政府允许建寺。而工程方面又是一波三折,前后耗费十年的时间才告落成,其中的辛酸令人难以想象,可是从来没有看到他皱过一下眉头。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但是为了各地建寺工作,仍然马不停蹄地南征北讨,一旦建筑完毕,他又立即将寺院拱手让人,这种功成不居的精神令大家都觉得十分感动。
心平更是了不起,他跟随我近四十年,参与各项建设,一九八五年,我将住持之位交付给他时,曾和他说:“真是对不起你!我将佛光山一大堆的债务留给你来承担。”他却说:“师父!您不要这么说,以后谁要再说佛光山有钱,我正好可以拿这些债务给他们看。”敦厚的心平从来没有将债务示众,倒是这些年来难为他默默地挑起佛光山的重担。
在家弟子的忠心耿耿也是颇为令人感动,例如早年在宜兰皈依的弟子如郭觉航、萧慧华、吴宝琴等三人多年来护法卫僧不遗余力,而且直到现在,只要我说有客人要来,他们总是二话不说,即使是三更半夜也会不辞辛劳,煮饭烧菜,扫榻以待。
黄秀兰四十年前由于各种因缘不具足,未能如愿出家,但是后来却把她的夫婿黄世梁也度来佛门。数年前,他们结束一切世俗的事业,全心全意来到佛光山,以服务大众为乐。
郭道光在果乐斋供应斋面素点,从一头乌黑的秀发做到现在白发皤皤,任劳任怨的精神已成为佛光山优婆夷的典范。
邰保成为朝山会馆煮饭二十八年,供养十方大众,那种勤劳刻苦,无人不称道。
张碧英在朝山会馆典座,眉毛被火烧掉的痕迹与手上累累的伤疤,为她二十多年来的努力作了最佳的见证。
多年来,佛光山备受嫉妒者的打击摧残,然而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切的横逆阻难都成为增上的因缘,佛光山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屹立不摇,更加茁壮。凡此有目共睹的事实感动了山外的人士,一些人纷纷捐地献寺给佛光山来管理。其中基隆极乐寺的修慧老法师最为难能可贵,不但一次将所有手续办清,而且把所有财产全部捐出,以做个快乐的“佛光人”自居。
嘉义圆福寺则在过去的管理人陈斗□义正辞严的呼吁下,促使所有地主一致签名,因而成就了一桩美事。自忖与他们既非隶属同门,又非眷属亲友,竟能承蒙他们如此抬爱,心里实在是非常感动。因此,我悉心擘划重建工作,我派遣优秀徒众前往管理,如今不但道场的法务欣欣向荣,连附设佛学院的校务也蒸蒸日上,想来应无愧于重托矣!
出家人割爱辞亲,以天下众生为道侣法眷,徒众承受法乳,其知恩反哺的孝行往往比亲生子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十年前宜兰念佛会学生会的班长林清志、林秀美夫妇,当时随着我上山下乡说法布教,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自六七年以前,我每个月都收到他们三千元的邮汇供养,却从未给他们只纸片字或是电话感谢,然而他们还是每月定时寄钱给我,不曾间断。试问现代社会的儿女如此孝顺者,又有几人?荣民总医院X光专家李武彦,也是皈依三十余年的弟子,平日对我恭敬有加,每次总是以电话问候我的健康,不时催促我去检查身体,我却常常因为法务倥偬而抽不出时间,他就亲自跑来,“咚”的一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我总是被他感动得不得不去医院。
每于清夜扪心自愧:我星云何德何能,竟得如此殊遇?也曾在闲谈间问过我的徒众:为什么要待我那么好?他们竟然都异口同声说道,是我的言行让他们感动在心。
慈庄经常说,他之所以披剃出家,就是因为被我为法忘躯的精神所感召。慈惠观察入微,时时将我不扰大众的生活琐事拿来教育学生,他认为落实在生活上的善业才是真正的修行。慈嘉一直记得,十多年前佛光山房舍不敷使用时,每到人山人海的法会期间,我总是将寮房让给信徒,而自己却睡到阳台顶上。依空则说,他的父亲张老先生早年来山小住,当我得知张老先生肠胃不佳时,即刻将眼前侍者准备仅有的一碗花生汤端去给他喝。直至临终,他还念念不忘我的体贴关怀……这些陈年旧事,若不经人道出,我早已不复记忆。惟细细想来,我这一生虽然别无长才,但由于我很容易受到感动,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地体察人意,恒顺众生,没想到在给人欢喜中,自己也获得了更多的欢喜。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九七四年曾有四位新加坡少女结伴来山游玩,我带着她们到刚落成的朝山会馆参观,目睹她们对仅有的一间高级套房那种欣羡的模样,于是不顾管理主任的反对,安排她们住了一晚。她们回国后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竟然每年捐赠大笔资金来山。
另一次是十多年前,马来西亚籍的黎姑首次来山,我无意中见她步履维艰,即趋前关照,没想到她回国后,也是倾囊捐资。金钱财物对于道场事业的发展固然重要,然而令我最高兴的莫过于他们在佛教所结下的善缘,一定会在将来开花结果。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经惊叹:“大地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我从动物的善良本性中,证实了佛陀所说真实不虚。四十年前,宜兰慈爱幼稚园所豢养的一只猴子曾经溜到对面的大楼上玩耍,任凭大家想尽办法,都无法让它下来。但是经我一声呵斥,它立即连跳带爬,跑回笼里,这种“认主”的特性,一时之间传为感人的佳话。
佛光山在多年以前,养过一条善解人意的狗儿,名叫“来发”,尽管我有时故意对它不理不睬,它每天总像护法一般,紧紧地跟着我,寸步不离。后来,它预知时至,为了恐怕大家见了难过,就独自到后山,掘了一块凹地,躺在里面,默然而终,直至今日,大家还是对它怀念有加。
大慈庵的一只八哥颇具慧根,一些佛门语汇,诸如:“阿弥陀佛!”“各位护法信徒大家好!”……它都能朗朗上口,只见它每日摇头晃脑,念念有词,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有一回,一名徒众用黑布把鸟笼罩了起来,它竟然出其不意地用台语高呼:“我要热死!我要热死!”闻者莫不拍案叫绝。
前不久,我将一只落单病弱的小松鼠养大以后,放它回归自然,它居然每餐都不忘记回来吃饭;而一只文鸟在放生以后,像是晨昏定省似的,每天朝九晚五,都会飞来我的窗前,看我几回。常常与它们相视的那一刻,我不禁自省:连飞禽走兽都晓得感动,更何况我们这些自称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所以,感动不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览佛典,佛陀发愿度生,乃至在因地修行时,为半句真理而甘愿坠亡,为救护饿虎而宁舍身命,就是因为感动;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甚至诸佛菩萨之所以和我们感应道交,也是由于感动。有了感动,我们就能心甘情愿;有了感动,我们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时时感动的人,永远知足常乐,精进不懈;而不知感动的人,却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与真理相应,也无法和大众快乐相处。
因此,感动是人间修行的重要法门,我们每天不但应该对于别人所做的善事,所说的好话心存感动,自己也要以慈悲、忍耐、谦逊、勤劳等美德来感动他人。如果能够做到自他感动,佛国净土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