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是放眼历史上,名利谁能守护住?历史给人们许多启示。
人们熟知李斯的故事。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但他最后以悲剧告终。在临刑之时,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时的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过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
中外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也有类似的后悔、忏悔。
古往今来,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作为旷古奇才的李白自然也不例外。
李白对自己的才能是很自负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就是他对自己才能的肯定。同时他也认为一定有实现抱负的那一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然而,他却不想走科举取士的道路。他通过漫游和广交天下名流来提高自己的名望,从而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而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羡慕隐士的清静无为,不问政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那么,他如何来解决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呢?唯一可行的就是——功成身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自古之人,都渴望封侯拜相,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千古流芳,李白为什么“功成”之后不享用,反而要“身退”呢?除了他喜欢自由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他在《行路难》(其三)中做了很好的回答:“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既要建功立业,又要保全自己,就要学范蠡,不学文仲!
当然,“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不过,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引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公元前5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20年后,终于灭掉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还是一个低调做人的智者。
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富贵。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地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可见范蠡才智过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源于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
而战国时代的商鞅却不知功成身退,结果就惨了。商鞅仕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触犯了他强有力的靠山——秦孝公。
当初,他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有孝公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当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终以谋反罪名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故而引起众怒,能不死吗?
当然,我们现在提倡“功成身退”,并不一定要引身而去,比如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比如雇一条船在太湖里漂啊漂,隐匿形迹。不是的,如果这样拘泥,这就是不能圆满解读这种智慧了。其实还有一种“功成身退”,即使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不摆老资格,不吃老本,不自我膨胀。这也是“功成身退”。你不张扬,更不嚣张、不飞扬跋扈,不做“老子天下第一”,人家当然尊重你,还记着你昔日的功劳。
“功成身退”的现象不仅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比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环。在40岁时,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创造了福特公司日产汽车7000辆的辉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后就退隐了。他在故乡营造了一个住所,在那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清闲的日子。他在这安静、惬意的农庄度过了32年安静、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岁才去世。这位当时在美国数一数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却令人难以相信的俭朴,据说只用5个仆人和半个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万美元捐助一所医院,又降低货价、提高工人工资、红利、收容伤残,福特公司收留的残疾工人近万名。这也是一种“功成身退”,也是一种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