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积极,行动上主动,这就是掌控人生命运的法则。索尼原来只是一家小公司,但盛田昭夫在科学杂志上看到贝尔试验室发明了晶体管
后,第一时间就去美国买下了专利。你们估计一下用了多少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专利只用了2.5万美金。因为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认识到晶体管的重要性,而盛田昭夫敏锐地发现了机会,并主动出击抓住了机会。
当时的电子管收音机体积都很庞大,像一张小桌子。盛田昭夫利用晶体管很快就生产出了一批小型收音机,它的口号是:能装在口袋里的收音机。其实当时他生产的收音机比口袋还要稍大一点儿。
于是,他将每位推销员的衣服口袋都做大了一些,让他们装在口袋里去推销。结果晶体管的这项专利当年就为他盈利250万美金,从此索尼也开始成为世界级的大公司。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开始也只是一间小公司,完全无法与IBM竞争。
但他觉得不够实力成为竞争对手时,就先成为朋友的法则,主动地靠近IBM,积极争取IBM的订单,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微软公司正是借助于IBM的力量才强大了起来,而IBM数年后才反省到他们的自杀行为。
很多人总在说人生中机会不好。你没有积极的思想,主动的行动,
即使有好机会你也不会知道,还是一样的会错过。就像马克·吐温常抱怨的:“我往往是在机会离去时,才明白这是机会。”人生中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需要用积极的思想去发现机会,并主动出击去把握机会。
人生中真的不是没有机会,我们也真的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积极主动,有积极的思想,主动的行动。
我们说成功需要有好的人脉,那如何才能建立人脉呢?这也需要积极主动。
克服别人将会“冷落”你的恐惧感,冒一次风险,为了证明他是友好的,打一个赌。虽然你不可能每次都赢,但伸出友谊之手,而被别人拒绝,并不可耻,它反而更显出你的潇洒、大度。
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周总理主动向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伸出了友谊之手,但杜勒斯傲慢地拒绝了。
这是谁的耻辱呢?当然是杜勒斯的耻辱,因为他拒绝了一只和平之手。
一个人和一个刚回内地的华侨上街,路过他女朋友家时,女朋友邀请他和华侨一起上去坐坐。坐着聊了没有多久,他女朋友就对他说:“我们分手吧,我已提过了多次,我是认真的,我已下了分手的决心。"
当时华侨听到这句话时感到很气愤,这样的话怎么能当着外人的面说呢。华侨想,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我一定会说:“哼!你有什么了不起,分手就分手。”
可这位朋友却是这样说的:“既然你决定分手,我也不能强求,但只请你记住一点,我是真的爱过你!这种爱也并不因为你的拒绝而减弱。”
听了他的话,回去后华侨对他说:“我们认识了十几年,我没有发现原来你还是那么伟大!那么潇洒的!"
要建立广泛的人脉,也要主动出击,克服别人将会拒绝你的恐惧感。其实主动的行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马上行动。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找到了任何机会,就要马上行动。另外就是要执着。
你看准的是什么样的目标
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三只小鸟,它们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等到羽翼丰满的时候,又一起从巢里飞出去,一起寻找成家立业的位置。
它们飞过了很多高山、河流和丛林,飞到一座小山上。一只小鸟落到一棵树上说:“这里真好,真高。你们看,那成群的鸡鸭牛羊,甚至大名鼎鼎的千里马都在羡慕地向我仰望呢!能够生活在这里,我们应该满足了。”它决定在这里停留,不再飞走了。
另两只小鸟却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你既然满足,就留在这里吧,我们还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看。”
这两只小鸟继续了飞行的旅程,它们的翅膀变得更强壮了,终于飞到了五彩斑斓的云彩里。其中一只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起来,它沾沾自喜地说:“我不想再飞了,这辈子能飞上云端,便是伟大的成就了,你不觉得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吗?”
另一只很难过地说:“不,我坚信一定还有更高的境界。遗憾的是,现在我只能独自去追求了。”
说完,它振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着地飞去……
最后,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留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
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位置,生活就是这样。为了我们将来能放歌于山巅,现在,就请设立好你的目标与理想。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道理与鸟的飞翔是一样的。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有大的成功。
看看学校里的情况,这种现象最明显。原本是智力相差无几的同学,一同进校,从同一个起跑线开始,按理说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几年以后,却是天壤之别。有的信心十足地奋力跑着,成绩显著;有的疲惫延宕,明显地落在后面。
差异缘何产生?就在于目标不同。
有的人只满足于别淘汰,“六十分万岁”,这也是目标,但只是最低的、最起码保障自己学生资格的条件。在这个目标之下,所固守的只是基本的生存,却缺少了参与竞争的积极心态,缺少了成长所必需的“良性危机”。要知道,成长的勃勃生机,往往就蕴藏在这种有利于激励自己奋发的“良性危机”中间。
还有的人,总是有高追求、高愿望、高目标。高目标的作用就像一位严师,总是鞭策着他们不断追求。这样,他们的才能和潜力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成就自然会更大、更显著。
有两个学生,毕业后一起去找工作。两人是同班同学,文凭是一模一样的,知识、能力也无大差异。不同的是,一个只是想找工作,找到自己的饭碗。他看不到自己是个有意义的生命体,有创造的潜质。虽然,他也去学习、去努力,但那只是为了适应,最终也只有适应而已,永远不会有大的发展。最后,他在一家厂里做着默默无闻的技术工人。另外一个却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他心存渴望,全身心致力于实现自己的事业之中。凭借不懈地努力,他从推销开始,然后到建立自己的公司,最后到拥有几十人的公司,他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几年过去,这两个同学早已无法同日而语,一个是“停在树梢上的麻雀”,另一个成了“翱翔天际的鹰”。
因此,在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之前,应该先想想自己的目标。
想不同凡响,先找准方向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经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没错,很多人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不知道该怎样做,就是因为没有目标。
很多人都知道摩托罗拉这个商标,其实,摩托罗拉公司就是因追逐目标而成功的典型。他们是美国国家品质奖的得主。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奖只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雕像,但是它却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要赢得此奖,绝非易事,因为你必须让人确定无疑地相信,自己能生产全国品质最好的产品。
1988年,有66家公司参与这个奖项的争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参赛单位,实际上都是大公司的一个部门,比如惠普、IBM等的生产部门。而摩托罗拉则是整个公司参与竞争,最终得到了这个奖项。
事实上,摩托罗拉的准备工作从1981年就开始了。它派遣侦察小组,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生产地去考察,不仅看别人怎样生产,也看别人怎样做到精益求精。
降低生产中的错误率,成了全公司的唯一目标。一批以时计酬的工人,负责指出错误并有奖赏。工程师将所设计的移动电话零件数目,由1378项减至523项。结果是:错误率降低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
很快,公司又设定了新的目标。就移动电话而言,目标是:每生产100万个零件,其中,仅能容许三四个错误。也就是说,要求所生产的电话的
合格率达到99.9997%。
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摩托罗拉的品质变得无可挑剔,连负责评审美国国家品质奖的蓝带小组也不得不叹服。
这样做值得吗?为了一尊小小的奖杯,近乎苛刻地要求全体员工。
1988年度,也就是评选美国国家品质奖的当年,摩托罗拉因减少了昂贵的零件修复与替换工作而节省了2.5亿美元,而收入更是增加了23%,利润则提高了44%,达到前所未有的纪录。这样的盈余回报是令人欣慰的,也出乎原先的预期。
在这样的结果的激励下,摩托罗拉全公司上下士气高昂。一名主管声称:“得美国国家品质奖,有一种金钱买不到的奇效。”
这就是目标的效力,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的作用,也许有时是一个时时刻刻看得见的激励,也许有时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找准一个目标,人生就好像有了罗盘的指引,一切行为都有了方向。成功也就会清晰可见。
把成功变成一种欲望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真谛,也是无数人证明过的公理。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来说,你今天站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但你下一步迈向哪却很关键。
我们都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或许你觉得现在的地位是多么卑微,或者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你强烈地渴望攀登成功的巅峰,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喜笑颜开,如愿以偿。
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社会结构都接近一种金字塔状。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处在底层的人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却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处在塔顶的人则是蒸蒸日上,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大量的人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少数人在高层做决断,享受财富。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处顶端的人,曾经也处在底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们是一步一步地攀上了金字塔的顶部。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达到了众人瞩目的高度呢?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希尔顿、洛克菲勒并不比任何人拥有更多的时间,那么他们的成就又从何而来?差距就在于眼光的高度,在于人生的目标!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平庸中度过,尽管他们并非像想象中那样懒惰闲散、好逸恶劳,甚至好吃懒做。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甚至是勤勤恳恳的,但是他们只能扮演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真正的内动力。社会的要求,别人的约束,使他们对待本职工作还算尽职尽责,但是他们却很少去想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目标的人。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到优秀,做到成功呢?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一群智力与年龄都相近的青年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他们做了跟踪调查,结果令人十分吃惊!
那3%的人全部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那10%的人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有成;那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胸无大志,事业平平;那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入不敷出,常常抱怨社会,抱怨政府,怨天尤人。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就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这个道理。成就,永远是由那些拥有崇高志向的人创造的。像莱特兄弟一样伟大的发明家,或者像曼德拉这样的社会改革家,他们都以追求卓越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是目标将他们推升到金字塔的顶部。
挡住年轻人前进步伐的,不是贫穷或者困苦的生活环境,而是内心对自己的怀疑。如果有了坚定不移的目标,即使贫穷到买不起一本书,仍然可以通过借阅来获得知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创造一番业绩,我们也同样无法想象一个像林肯、威尔逊或李嘉诚一样的人,会埋没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但是因为有梦想,从不放弃努力。
梦想,造就了他们强烈的内动力,也造就了他们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