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备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在谈到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我们自应提倡,它也的确促成了许多成功的典型人物。但是,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当然不能用同一种策略去应对所有的局面。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曾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当年在竞选参议员的时候,被竞争对手在关键时刻抓住了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
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竞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是肯尼迪却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经犯了这样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在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能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就显得一点儿风度也没有,占不到任何便宜。
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了。如果换了我们自己站在和肯尼迪一样看似不利的位置上,也应该有这样一种豁达的心胸,坦诚地承认错误,真实地面对问题。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中,东窗事发之时,克林顿同样没有死不承认,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采取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最终胜利了。
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伤害。相反的是,他们都将劣迹转变成了优势,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在互联网上披露以后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
得理也得让人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朋友,仇人变伙伴。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1.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让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
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做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2.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让人,谁知他日你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菜根谈》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不过要让谦让做得恰到好处,也非一味地谦让。让步要把握尺度,有人要在你头上拉屎,你还允许他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