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军队相持不下。有一天,在两军阵地交界处不远的地方,一位正在值勤的苏联红军战士突然发现德军阵地上有一只猫,他马上想到,能够养猫的必定是德军的高级军官,那个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德军的指挥部。他很快把这个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经过继续观察,一连两天都发现这个地方有猫经常出现。
苏联红军很快调集炮兵,向那个地方进行猛烈炮击。战役结束后得到情报说,那个被彻底摧毁的地方果然是德军的一个司令部。
一个士兵看到一只猫而联想到德军的高级军官,这就是一种悟性;而从高级军官又联想到司令部,这就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对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是很可惜的。
灵感常常是因为偶然的刺激
美国有个叫杰伊的房地产经纪人,一天,他在咖啡屋里喝牛奶,服务生送来了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他撩起餐巾包着玻璃杯往嘴边送时,不慎打翻了牛奶,溅在腿上,着实给烫了一回。他感到十分恼火,可是继而一想,突然产生了灵感,能不能给咖啡杯、牛奶杯之类的器皿开发一种既漂亮又可以隔热的装置呢?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要喝煮过的咖啡和牛奶,这不是很有市场吗?
就是被这偶然的一烫,杰伊抛开房地产经纪人不干,很快就采用箔纸板设计开发出了一种“爪哇隔热罩”,投放市场之后,销路一直很好,随着广告宣传力度的加大,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现在,杰伊开发生产的“爪哇隔热罩”每月要销出450万只。
深思熟虑才能抢得先机
想要在秋天时丰收,你必须在冬天刚过、春天一来时就开始播种,成功的人永远先想到最后,失败的人却永远都只看得到眼前。
洛克菲勒家族就是早播种、大收获的最佳例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全球事务、调解国际纷争的联合组织,也就是后来的联合国。
成立联合国的计划一提出来,可谓众志成城,大家的反应都相当热烈,可是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立组织的总部,却成了头号问题,一下也决定不出个所以然。
照理说,联合国的地点应该选择在世界一流的繁华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都市购买足够兴建总部的土地,都需要一笔天文数字的资金。
那时候的联合国才刚起步,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拿出这么一大笔资金。就在各国首脑为此不知所措时,洛克菲勒家族得知此事,立刻出资870万美金,在纽约最豪华的地段买下一块地皮,并且在众人惊诧的眼光中,无条件捐给联合国。
洛克菲勒家族的义举为他们博得了良好的名声,也和联合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但是最大的受益人却还是他们自己。
联合国大楼完工以后,周围的地价跟着水涨船高,立刻飙升起来,洛克菲勒家族当初在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时,顺便也买下了所有与联合国大楼毗邻的地皮,如今土地的价值一翻再翻,没有人能够计算出该家族趁机卖出的这些地皮,赚回多少个870万美金。
想在别人的前头,做在别人的前头,你就掌握了正确的时机,成功不是一朝一夕,更非一蹴而就。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通往成功可能只需要一步,但是在那一步之前,你必须先花上千日来部署。
掌握商机不是靠运气,而是看谋略。
没有能力的人,只会闻鸡起舞,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捞到的,也只是别人剩下来的油水;而真正的将才,他除了等待有利的时机,有时还会自己制造有利的契机。
相机分摄器的由来
在1989年全国照相、电影器材博览会上,人们看到了一台普通照相机的特殊装置——相机分摄器。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受到了广大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这种相机分摄器,能够随意拍摄成‘分摄式”“分身式”“叠影式”“混合式’等多种影像特技照。比如,5个人围着看下棋,远看有几个不同的人,或站或坐或蹲,近看原来都是一个人。相机分摄器的功能就在于把人分成几种不同的姿势拍摄下来,给人增加更多的生活情趣。江苏省太仓市使用这种设备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分摄特技照相馆,1989年上半年就盈利3万元。
这种相机分摄器的发明人陈平法是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其灵感的来源竟然是在汽车里。他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乘车要花4个多小时,长期的挤车,他养成了途中思考的习惯。
1986年,他迷上了摄影,有些问题经常在脑中回**。
他想:要是能在同一底片上拍摄出多影像照片,该有多好呀!他买了8架各种照相机进行研究,多次曝光不移位成了“拦路虎”。
有次他坐汽车回家,在车上思考解决“拦路虎”的办法,突然汽车急刹车——他感觉自己突然产生顿悟:移动是绝对的,但是移动后不再动不是可以用“避光拍摄”来解决吗?
他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回到家滴水未进就忙于实验。经过几个月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多次曝光和分区拍摄两大技术难关,并获得了国家专利。现在他仍不满足,又发明出"多次曝光叠影镜”“活字版照相排字器"“撑挂式调向镜框”等。
由此可见,不少发明的顿悟,尤其是解决某个困难的“悟点”,多是产生在与此相联系的偶然之中。因此关键是找准“悟点”。有了一个好的“悟点”,在某个关键的时刻就会产生出好的创意。
“阿尔迪”店的来历
在德国有一家零售商的名字叫“阿尔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谁是赫尔穆特·科尔——德国总理,但是一定知道“阿尔迪”,这家零售商店的创始人叫特奥。
1948年,特奥的母亲去世了,留给特奥和他哥哥的只有一个小小的商店。这一年,特奥25岁,哥哥卡尔27岁。两兄弟使出浑身解数,把小小的店面扩大了,还开了几家分店。可是由于他们的资金有限,所以店面比较破旧,只能卖一些点心、罐头、汽水一类的小东西。到了年终一算账,除去成本,所剩无几。
两兄弟对这种情况很不理解,常常坐在一起讨论。
哥哥问:“同样是开小商店,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折本,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特奥说:“这是因为经营方法不同,所以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哥哥卡尔点头说:“这倒是个道理。只要经营得法,小本钱也可以挣大钱。”
"关键是要找到经营的窍门!"“经营的窍门是什么呢?”特奥想了半天答不上来。兄弟俩又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经营的窍门。最后,他们决定到外面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经营的。
第二天,弟兄两人安排好店里的事情,骑上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转来转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经营的。他们只要看到商店都要进去看看,了解别人是怎样经营的。可是一连转了三天,什么有用的经验都没有发现。可是他们并不灰心,特奥认为,如果经营的窍门是这样很容易就找到了,天下的人不都成为富翁了吗?
兄弟两个一点儿也不灰心,继续寻找致富的窍门。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只见那里顾客盈门,很多人的手里都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好像被这家商店的东西迷住了似的。这种情况引起了特奥兄弟的注意,于是进到店中仔细观察。
在商店的门口,一块精致的告示牌上,清晰地写着:凡是在本店购买商品的顾客,请您务必保管好购物的发票,年终的时候可以凭发票免费选取款额3%的货物。他们把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窍门找到了,兄弟俩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们就商量起具体的操作办法来。
特奥说:“这家商店之所以这样兴隆,靠的就是那种‘告示’,很多顾客就是希望得到那3%的免费赠物,所以才不断地从他们那里买东西。如果我们‘阿尔迪’也采用这种方法,就会很快兴旺起来。”
卡尔说:“你的主意不错,但是我们不能照虎画猫,应该照猫画虎。”
特奥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商店从开始的时候就让利3%,这样就比‘消费商店’更便宜了。”
“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让出一年的那一点点利润,就可以提前售出那3%的商品,这样我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说不定生意比消费商店还要兴隆呢。"
就在第二天早上,“阿尔迪”商店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张大红告示:
本店从今天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不是全市的最低价,并且所降低的价格不到全市价格的3%,可以到本店退回差价,并且给予适当奖励。
没过几天,“阿尔迪”商店门口就出现了奇迹,家家“阿尔迪”商店都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营业额很快就翻了几倍。
可是特奥兄弟对此并不满足,因为他们发现,来“阿尔迪”购买东西的顾客大都是附近的农民,这说明他们的经营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们就在报纸、电台等媒体上做广告,让更多的人都知道“阿尔迪”商店是全市最便宜的。
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购物的热潮,仓库的库存几乎为零,特奥兄弟成天就是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组织货源,保证供应。他们很快又在城里开了10多家“阿尔迪”连锁店。
“阿尔迪”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知道“阿尔迪”的商品最便宜,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的忠实顾客。
为了迅速扩大战果,特奥兄弟把“阿尔迪”连锁店开到了全国各地:汉堡、科隆、波恩、杜塞尔多等地方都很快出现了“阿尔迪”。
在这个时候,“阿尔迪”的陈设比较简单,装潢也比较简单,营业的面积也不大,但是由于价廉物美,生意特别兴旺。
经过一段时间,“阿尔迪”的规模和气派都大起来了,北起弗伦斯堡,南到阿尔卑斯山的加米斯小镇,到处都是“阿尔迪”连锁店。
特奥兄弟之所以能够成为零售大王,其起源不过就是看到“消费商店”的经营方式。“消费商店”没有成为“阿尔迪”,而靠模仿起家的“阿尔迪”却成为世界知名连锁企业,足以证明模仿也是创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