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结果与想象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
平时讲故事的时候,故事的结局,陡然出现一个转折,随即戛然而止,从而使读者惊讶、震动、回味、联想,并且明白前面情节的发展都是为了这一瞬间的爆发;而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使读者重新回味情节,觉得故事是如此意味深长,由此得到美的享受。
在说话时,如果能运用这一方法,使听众想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就会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出人意料法,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技法。在幽默、笑话、影视、相声中,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出人意料法,效果就会减去一半。
先看下面一个幽默:
一个记者到南极,采访了一百只企鹅。
记者问第一只企鹅:你每天都干什么?
第一只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记者问第二只企鹅:你每天都干什么?
第二只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记者问第三只企鹅:你每天都干什么?
第三只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一直问到第九十九只企鹅都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记者问第一百只企鹅:你每天都干什么?
第一百只企鹅说:吃饭、睡觉!
记者又问:你为什么不打豆豆?
第一百只企鹅看了他一眼,说:我就是豆豆!
这则幽默使用的就是出人意料法。按照我们的想象“第一百只企鹅”也应该是“吃饭、睡觉、打豆豆”,才对,没想到的是它竟然是“豆豆”。在人们出乎意料之中,幽默随之产生。
要想成功运用出人意料幽默法,一个秘诀就是要尽可能地激起人们对事物的结果的种种想象。然后给出的下文与想象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令对方想象得越多,就越成功。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
“请把我刚才说的数学加起来。”
萧伯纳机敏过人,能言善辩,是欧洲文坛出了名的幽默家。他这里使用的就是出人意料法。刚开始的时候,萧伯纳先是调动贵妇人的种种想象,让她觉得他不能准确地说出18岁、19岁或是14岁,而实际的结果则大出贵妇意料之外,是这“三个数字加起来”。但是,萧式的这种幽默方法,也会使人觉得挖苦得过分了些。
人们的想象是常规想象,是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想象,结果不合常规,性质一下变了,纵然你的常规想象再多,也难以与结果相同。
一、
在开往日内瓦的快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衣兜,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去过无数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了,于是火车到达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车站办公室受到了严厉的审问。
“你说过,你曾无数次无票乘火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你知道,这是违法的。”
“不,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你如何向法官解释无票乘车是正当的呢?”
“很简单,我曾是火车司机!”
二、
一个人问农夫道:“你用什么喂猪?”
“用吃剩的东西和废弃的菜叶子。”农夫答道。
“这样说来,我该罚你,”那人道:“我是大众健康视察员,你用营养欠缺的东西去喂供大众吃的动物,是违法的,罚金一百美元。”
过了不久,另一个穿着整齐的人走来向农夫问道:“多肥的猪啊!你喂它们什么?”
“鱼翅、鸡肝、海鲜之类的东西。”农夫答。
“那么,我该罚你,”那人说,“我是国际食物学会的视察员,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在饿肚子,我不能让你用那么好的食物喂猪,罚你二百美元。”
又过了数月,来了第三个人,如前两个人一样,他在农夫的围栏上探头问道:“你用什么喂猪?”
“老弟,”农夫答道:“现在我每天给五美元,它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出人意料”是幽默手段中较为常用,也较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在操作时,就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前后落差应该愈高愈好,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二是在转换过程中要严守秘密,维持假象,这样才便于产生突然爆发的效果;
三是抖包袱时要干净利落,语言明确、简洁,便于欣赏者迅速把握这急逮出现的变化,发现这变化的奇妙或者荒唐,从而让快乐溢满心中。
延伸阅读
姑娘特别有钱。一天傍晚,一个贫穷而诚实的小伙子,与她依偎在一起,含情脉脉。
“你那么阔。”他对她说。
“是的,”她坦率地承认,“我身价100万美元。”
“你能嫁给我吗?”
“不。”
“我就知道是这个结果。”
“那你又何必问呢?”
“我只不过是想体验一下,当一个人失去100万美元的时候,是个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