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逻辑不通法(1 / 1)

——事物间的强烈冲突,往往有很强的喜剧色彩

“矛盾”这个词本源于《韩非子》中那位卖矛和盾的生意人,表示事物之间的强烈冲突,有很强的喜剧色彩。

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是人们幽默的重要手段,有着鲜明、强烈的幽默效果。我们知道,说话不应该出现自相矛盾,这是逻辑思维得以进行的起码条件。正因为如此,有些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就可能产生出幽默的效果,而且有时幽默恰恰是在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开始的。因为,这不通的逻辑引起了我们的震惊,推动我们去思考它产生的原因,而这原因往往十分有趣味而且有一定意义。

一个赌徒,嗜赌如命,为了从赌场上赢回输掉的钱财,熬更守夜,孤注一掷,最后连裤子也输掉了。这时候,他醒悟过来了,发誓戒赌。

他决定向越王勾践学习,便用笔写了“坚决戒赌”四个字贴在床头。一天,一位好朋友看到了床头这条诫示后,嘲讽地问:“你真的戒赌了?”

“真的!”

“我不信。”

“不信?”赌徒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睛,大声说,“咱们赌三瓶二锅头!”

刚说戒赌,马上又为“戒赌”而下赌注。这个赌徒真是可悲可恨又可爱。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体现幽默艺术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都洋溢着幽默的气息,

这里,用自相矛盾的方式展示了幽默的艺术,取得了鲜明、强烈的效果,让矛盾活了起来。矛盾若在不经意中产生,更为可笑逗人。在运用自相矛盾的幽默技巧时,一定要沉住气,平稳自然,这样会产生更佳的效果。

如相声《买佛龛》:

甲:“大娘,出门儿啦!哈……买灶王爷啦?”这不是好话吗?

乙:是呀。

甲:老太太不愿意了。

乙:怎么?

甲:“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神像,能说买吗?这得说请。”乙:啊!

甲:“哦,大娘,我不懂,您这神像多少钱请的?”

乙:“咳,就这么个玩意儿,八毛!”

老太太心疼钱,无意中把她自己尊敬的神也骂上了。自己刚肯定,无意中又自己否定了,这是一种自我矛盾的幽默。

自相矛盾的例子,在我国古代笑话集《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

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摸到一个穷人家里。见家里有一缸米,便把袍子脱下来铺在地上。躺在**的穷人看见了,便偷偷把袍子拿走了。小偷转过身正准备把缸里的米倒在袍子上,可是却不见了袍子。

这时,穷人喊道:“有贼!”

小偷应声答道:“真个有贼,刚才还有一条袍子在这里,转眼就被贼偷去了。”

贼行窃怕被发觉,自然是不能出声的,居然自己开口出声,也是自我矛盾的滑稽。

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贼说话》就是借助这笑话编成的。我们节选一段看看:

甲:哎!这做艺的,那年头,一到冬天就没饭吃。

乙:可不是嘛!

甲:冬天怎么?冬天生意不好啊!撂场子没人哪!

乙:是啊。

甲:我家里也很穷呀,我们夫妻两个就这两身衣裳。

乙:噢。

甲:回家啊就是被卧,出门啊就是行头。到冬天没钱怎么办啊?把皮袄卖了,买个旧棉袍,剩俩钱买了一斗米,弄一斗米好吃饭啊,就倒在缸里头了。晚上睡觉,我女人躺下就着了。

乙:睡了。

甲:我这儿还想辙呢。

乙:想什么辙?

甲:净有米不行啊,没菜呀。

乙:说得是啊。

甲:那还得跟人借俩钱弄点儿煤呀……

乙:全想起来了。

甲:把火生上来,这好把它弄熟了呀……也不怎么的,贼知道了,上我那儿去了,“哐当、哐当”扒拉那钌吊儿,那意思啊,问我啊:“睡了没有?”我没睡,我也不言语。

乙:哎,那你把他惊动走啊。

甲:怎么惊动走?

乙:你一咳嗽他就走了。咳……就走了。

甲:他走了?那走了待会儿他还来。

乙:于吗还来呀?

甲:贼他惦记着你哪!

乙:噢!非偷不可。

甲:唉!我不言语,你爱怎么扒拉就怎么扒拉吧!反正没东西,你进来你瞧吧,什么也没有,被卧都在身上哪!你偷不着什么,你走的时候我再叫你……

乙:干吗呀?

甲:我叫你把门给我关好了再走。

乙:让贼给你关门。

甲:哎。

乙:这主意倒好。

甲:我躺炕上就瞧着他:一会儿把门拨开了,一点儿一点儿往进走。

乙:进来啦。

甲:进来他就摸。

乙:嗯。

甲:摸。

乙:摸。

甲:摸到桌上有把茶壶。拿起来了,又给搁下了。

乙:怎么不要这个?

甲:没把儿啦。

乙:破茶壶。

甲:卖不出钱来了。他往桌底下摸——桌底下就是我那米呀,在缸里搁着呢。乙:是呀。

甲:我一想这坏了呀!他就摸这缸,往缸里摸,摸着这米了。摸着米他拿不走啊!

乙:对,在缸里搁着哪!

甲:那么大的缸他怎么扛得走啊!是吧?那贼站在那儿,看这意思是想办法哪!

乙:怎么拿?

甲:贼是有办法。

乙:噢。

甲:他想了半天,他把他的棉袄脱下来,铺到地下了。

乙:噢。

甲:我明白这意思呀!

乙:怎么意思?

甲:他是想把米啊倒在棉袄里一兜,不就兜走了吗!

乙:噢!兜走。

甲:我想,这怎么办哪?他把棉袄铺那儿,转缸去了,我在炕上一伸手啊——

乙:怎么样?

甲:就把他的棉袄提起来了,盖在我身上了。我瞧着他,一会儿把缸转出来了,把米就往地上倒,“哗”倒那儿了,缸搁到旁边。那意思兜起来就要走了。

乙:噢。

甲:就这么摸——

乙:摸什么呢?

甲:摸他的棉袄哪!摸了半天没有啊,他站那儿直发愣。乙:嗯。

甲:贼一纳闷儿,他出声了——

乙:出声了?

甲:“嗯……”

乙:嗯。

甲:他这么一嗯,我女人醒了。

乙:是啊。

甲:叫我:“宝林,快起来,快起来,有声儿,有贼了。”“唉,睡觉吧,没贼。”我说没贼,贼搭茬儿了……

乙:搭什么茬儿?

甲:“不能!没贼我棉袄哪儿去了?”

有时,自相矛盾像是一种天真的错误,以真诚和不加掩饰为特点,而真诚的、不加掩饰的“错误”成为一种幽默的手段并加以利用时,就成为一种艺术了。

自相矛盾的幽默有很强的表演性,所以利用此法幽默的最佳方式是实况展示。因此,喜剧作家往往根据生活素材,创造矛盾人物。自相矛盾会使喜剧角色为掩饰自己百孔千疮的纰漏而疲于奔命,又顾此失彼,笑料迭出。因而,类似的“矛盾”故事经常被搬上舞台,且经久不衰。

延伸阅读

一对新婚夫妇争吵,妻子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妻子说:“我要跟你分手了。我要去收拾东西,离开这里去母亲那里。”“很好,我亲爱的,车费在这里。”丈夫说。

她接过钱数起来,突然说:“我回来的路费怎么办?”

丈夫听了,赶紧哄了几句,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