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逻辑”找到利于自己的理由
一对恋人刚看完《泰坦尼克号》,女的问男的:“你能不能像杰克那样为我牺牲?”
男的刚刚受了“英雄主义教育”,为自己最爱的人怎能不敢牺牲。他说:“我要为你牺牲。”
女的说:“你好狠心,你牺牲了我怎么活?”
男的不解,又说:“那为了你,我就不牺牲了。”
女的又说:“看,你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
男的无可奈何,一拍胸脯说:“你要我牺牲,我就牺牲,你要我不牺牲,我就不牺牲,你要我牺牲了再活过来,我就牺牲了再活过来。”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合逻辑的幽默。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事情本身有一点儿幽默,不需要在逻辑上下很大的功夫,只需要把它说清楚,就可以了。
有一次,军训结束后,一位辅导员发现一位同学把衣服弄丢了。辅导员找这个同学谈话:“你去洗衣服了,那衣服哪儿去了?”
这位同学说:“丢了。”
辅导员又问:“怎么丢的?”
同学说:“我把衣服泡在水里,倒了一包洗衣粉然后开始搓,又拿到水龙头下冲。结果衣服就不见了!”
军训结束后,辅导员表扬了这位同学,说:“这位同学通过军训提高得很快,这位同学以前用一包洗衣粉洗一件衣服结果把衣服洗丢了,但是他现在用一包洗衣粉洗很多件衣服也没有洗丢一件衣服。”
人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相同的原因,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原因和条件,却产生不同的结果,从常理来讲,这不合逻辑。然而,对于幽默的构成来说却不然,在许多情况下,越是不合逻辑,就越可能构成幽默。
看过台湾省娱乐界主持天王吴宗宪节目的人,肯定对他的主持风格难以忘怀。吴宗宪的节目中时常通过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合逻辑的、看似荒唐的语言和行动,在不经意间让人惊诧,进而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在吴的节目中,一切的“非逻辑”都是为他的突发性幽默服务的。他大量应用谐音、双关语、自我矛盾的方式,让观众在看似荒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不合情理之处。比如,他曾经说过一句相当经典的“疯话”:“我生平最恨两种人,一种是种族歧视的人,一种是黑人。”
这句话引来全场观众爆笑。然而人们在笑过后,又不禁会感叹:世上有多少国家和人是如此德行!当着人群说冠冕堂皇的话,私下又是另一种态度!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派,在吴的一句无逻辑的话里,被无情地揭露了。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吴宗宪问一个14岁的小女孩:“上课的时候太无聊,割自己的手啊?”(一脸正经)
小女孩的父亲:“现在的中学生,太爱耍帅了。”
吴宗宪:“我是个当爸爸的人了,让我来说两句好不好?”
小女孩的父亲:“好好好。”
吴宗宪脸转向小女孩严肃地说:“小妹妹,你上课怎么可以这样?居然割自己的手,要割就割同学的嘛。”
从吴宗宪前面的一脸正经来看,他肯定是要对小女孩大大地教育一番了,不料他竟然“不怀好意”!本来有些压抑的气氛被他轻松地搞活了,小女孩和观众都捧腹大笑。在吴宗宪的有意“教唆”下,小女孩心中的悔意与遗憾有没有些许的减轻呢?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没有“逻辑”的恶搞中能够变得不再那么严肃,反之让生活更轻松愉快。
“非逻辑”在社交生活中极有实用价值,它能让你在情况不断变幻的条件下,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反对的理由,也都能为己所用。
延伸阅读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名段《醉酒》中,两个酒鬼在对话:
甲:你说你没醉,你来这个。(从腰中掏出一物)
乙:什么?
甲:拿出一个手电筒来,往桌上一放,一按电门,不是出现一个光柱吗?
乙:是呀!
甲:你听这话醉了没有?——“你说你没醉。来,你顺我这柱子爬上去!”
乙:啊?那能爬上去吗?
甲:另一个也不含糊呀:“这算什么?你别来这套,这套我懂。我爬上去呀?我爬到半道儿,你一关电门我不就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