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质量与管理误区(1 / 1)

高效管理 陈瑶 2387 字 1个月前

理想中的质量

1.百分之百的检验保证质量第一

许多事例证明,百分之百的检验几乎不可能。

举例来说,军火制造厂的所有飞弹都予以实施弹道测试的话,结果会是无货可卖。很多测试都与此相类似,对产品本身具有破坏性。

因此只能检验部分产品来证实制造过程是否在控制中。如果答案肯定,则推断已测试产品质量与同批未测试产品近似,也就是如果已测试产品符合标准,则同一批尚未测试产品可能也符合标准。

当然如果测试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测试对产品本身又不具破坏性,或许百分之百检验是必要的,但这种费时费力的检测方法还是谨慎使用为好。

每种产品检验的规定都不相同,从验出足以造成致命伤害的机械裂缝,到检查化妆品促销而提出的特点。只要有危险存在,就必须采取每一个合理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消费者。

对于无关紧要的产品特性的检验,通常受制于经济考虑,而不是产品责任的诉讼纠纷。这时统计方法和取样程序一样能协助减少废料、重制和顾客抱怨,以此来增加利润。

2.接受低于完美状况的结果是不好也不坏

事实上,假如对任何环节都只是做到刚刚好就满足,总有什么地方会出问题。

问题重点在于:“万一出现次品的后果是什么?”假设该项瑕疵无关紧要,没人在乎,那么将出现频率由1%降至0.01%的花费,显然毫无意义。没道理投资于改善消费者并不在意的品质特性。

但对消费者十分看重的品质特性,就要倾全力剔除任何瑕疵,纵使要实施百分之百的检验也要在所不惜。

3.科学取样可以控制质量

事实上,科学取样仅能协助决定样本是否和要求的质量一致;而无法控制质量高低。

一旦使用科学取样方法,其程序必须严格遵守。假设必要条件被忽视,则“科学”取样反而不科学了。

取样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当产品质量下降时,则样本试验中的可接受概率一样下跌——但绝不至于是零。

尝试光凭取样试验来揪出次品批次,以此来控制质量相当不划算。况且产品质量越糟,次品在取样试验中浑水摸鱼的概率也越大,结果更多漏网之鱼送至消费者手中。这是不论取样多少次都无法避免的。

4.符合设计就能保证质量

事实上,符合设计仅代表产品质量和设计品质一致而已。

假设设计过程本身并未将产品可能受到的待遇考虑周详,消费者可能会不小心损坏它——反过来责怪产品质量不良。虽然消费者的期望和制造商会有所差距,但设计工程师仍须进行足够的试验,以保证产品必定能发挥如说明书上的功能。

事先假设消费者的各种不可思议行径,然后才会有满意的客户和数量萎缩的产品责任诉讼案。

5.检验越多越好

除非取样、检验标的、使用方法、使用工具及进行的程序都正确无误,上述说法才成立。除此之外,还必须选择适当时机、适当地点,以及正确地解释检验结果。

举例而言,想要计算某地的年均温,当然不能全以中午时分的观察值作计算值,否则集取1000年的观察值,也无法算出正确的年均温。中午的温度最高,因此得出的年均温也会超高。这样的例子或许过于简化,但类似的错误却在工厂内屡次发生。

报酬递减律也是考虑要素之一,检验5个单位,再检验5个的确能使检验结果更精确,但如果已检验50个之后,再检验5个,或许也能提升检验的精确性,但提升幅度却已有限。

6.质管部门编制越大越能保证质量

质管部门人员过多,往往是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美国西岸太空科技公司调查产生次品的因素,发现最具影响力的变数竟是质管检验人员的工作负荷。检验员拥有的时间越多,找到产品的瑕疵就越多。很多检验员觉得必须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当有空闲时,就开始找出一些不重要且表面的瑕疵。

假设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可通过增加部门人员的方式来解决,其谬误正如以不断加气来修补漏气的轮胎一般。

当出现产品瑕疵时,首先要问“为什么?”一旦查出真正原因后才能决定做法。可能质管人员必须加强训练,或是质管部门必须重新组织,或是使用的工具和设备需要更换。

有些主管人员认为应该由质管部门对质量负全责,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指责有如因为自己忘了太太的生日而责难秘书。

7.优良的产品宣传保证维持良好的企业形象

优良的产品宣传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立,但前提是公司产品质量值得称颂,否则再好的公关也回天乏术。

某酒厂为缩减产品成本而牺牲质量。自以为消费者感觉不出其中的差异,同时只要增加广告预算,甚至还能提高销售量与利润!然而不久,该酒厂在自己铺天盖地的广告声中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广告文案上最常见的是:从公司创立以来,产品的质量是公司第一宗旨。时间越久远,意义越深远。任何公司如果能生存50年以上,必定拥有严密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名称或许不同,手法却是一致。

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的确能吸引顾客,但如果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远不如所宣传或承诺的那样,没有几个顾客会重新登门。销售的要件是提供具竞争力的售价和优良的品质。

8.让消费者自行发现产品缺点的代价相当低廉

当有瑕疵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时,倒霉的可就轮到制造商了。许多企业就是因为消费者自行发现产品缺点,而终于关门大吉。

9.具有质量意识的生产工人就能制造优质的产品

具质量意识的员工,也只能制造出由下列因素决定的质量水准:工程设计、原料、生产机器的制能、工作环境、工人所接受的训练和指导。具质量意识的员工严守指示和训练守则。然而太多变数他们无法控制,因此光有质量意识也不足以保证能制造出优质的产品。

10.高层管理者不必涉猎品质管制知识

没有高层管理者的知识,质量管理将流于口号、标语之类的活动。

很多执行者回避质管职责,要求属下独力负责产品的质量,却不授予相称之职权。宁愿无视其存在的价值,也不愿尝试跨出鸿沟。

执行者面对质管的专业技巧,如老鼠面对饥饿的蟒蛇。如果拒绝学习对手的优、缺点和语言,将会成为自己无知的受难者。反之,随着学习时间的久长,执行者将化品管之敌为友。

日本管理阶层能精通质管的专业技巧,日本的执行者也都熟悉质管用语,他们了解质管部门的强势,也知道如何弥补其弱势。

管理中的误区

1.质量管理制度无须高层经理人员参与

有些公司将质管经理列在看门和打字室主管之间的等级。这样的安排,能代表该公司视质量为第一吗?要知道来自越低层管理者的指示,越容易被暂置一旁。

想要解决质量不良的问题,需要各部门的协助。对于职位第四等级的管理者而言,很少能够顺利取得这样的团队合作。第三层的管理人员(如董事或助理副总裁)或许成功的机会多一点儿,至于第二层管理人员(如执行副总裁)出马的话,几乎每战必捷,如果是董事长亲自出马,一句话即足以定江山。

2.质检人员必须负责清除所有瑕疵

领航员如果不知道航道何处有暗礁,就不能让船平稳地行驶。

在现实工作中,锲而不舍地努力,能使95%的产品瑕疵无从遁形。如果产品瑕疵真的探测不易,数字可能降至90%以下。

检验的正确度视可供使用的工具、质检员的态度、质检的程序,以及待检验的质量特性而定。

工具的运用深受预算的控制,追本溯源也就是决定权掌握在最高层管理者手中。不过千万别只是提供锈蚀的剑、易燃的盾给质检员,因为他们是身负屠龙重责的武士。

质检员的态度一样深受管理层的影响。质管经理是否要巧立各种名目,掩盖探查检测的身份,以接近现场的工作?质检人员是否获得和生产部门人员同样的升迁机会?绩效评估时,品质是否和生产数量、效率同样受到重视与强调?

产品本身用以分辨品质是否良好的特性,通常会选出具代表性的几种来检验。而每一项又有很多方法可以检验。公司是否鼓励检验员,协助选择最适合的检验工具和技巧。

无论是现场作业员或品管检验员,当他们发现某种作业方式更好时,马上脱离既定的作业程序,照自己喜好从事,不如事先给予参与选择的机会,否则一旦做好决断,他们的意见就很难融入其中了。

3.可靠的、高品质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

试着把这个观念和劳斯莱斯公司联想看看。假设劳斯莱斯停止生产高品质汽车,很快就会在汽车业中三振出局。购买劳斯莱斯汽车的人,全是因为其卓越的品质,价格反而是次要的考虑。

即使是中价位汽车的制造商,也须打一场严酷的品质战,低价位不代表即取得允许售出劣质品的执照。小至牙签,大至太空飞船,都必须在预定的期限内、预计的环境条件下,维持其应有的质量水准、使用状况。

4.只是某一部门的职责而已

这是一个烟幕弹:到处弥漫“质检部门必须负责创造品质,如同机器是制造零件”的假设。

质检部门的功能是整合其他各部门的力量,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当然,这项产品必须符合高层管理所设下的标准、政策及目标。

质检部门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包括发展符合品质的工作说明、评估品质特性、衡量差异、并负责协调将错误的行为予以更正。质检部门的发现,只要管理部门愿意采纳,绝对有助品质提升。否则,他们的存在价值还真不如一杯隔夜的咖啡呢!

5.质量活动保证能提升质量

标语的运用的确能鼓舞工人制造更高的产品,只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鼓励活动不要就停顿在张贴标语上。如果没有进一步增强的管理措施,反而造成对质量和士气的伤害。

管理者是否尽其所能提供作业员所有必备的工具?管理者给予质量优良者的奖金,是否和奖励生产数量第一者一样丰厚?

当管理者的做法和标语所揭示的口号大相径庭时,工人也就不再相信墙上的一字一句。当员工升职的主要决定因素只在于生产数量的多寡,那么他们将不再努力追求质量。

6.所有次品的产生都是因为工人的懒散

大部分次品的产生,原因在于管理者态度的偏差远胜于工人的懒散。激励士气的手段很多,而且大部分掌握于管理层手中。

员工认为自己受到怎样的待遇?假设人们认为自己受到公平待遇,则多半倾向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管理者吝啬给予训练和爱的关怀,甚至在原料、机器设备、灯光、冷暖气等方面斤斤计较,那么员工会认定身处一线的工人毫无价值,就更不用提了。

7.意外的瑕疵不可避免

事实上,只要真心预防各种潜在危险,大部分的瑕疵都可以预期到。怎么做呢?不要假设顾客都会按照指示来使用产品。现实生活中,如果一时找不到铁棒,人们会随意拿起螺丝起子、钳子、小刀,甚至鞋跟来敲击。假设梯子不在附近,他们会站上椅子、木桶、箱子或是牌桌。

产品的滥用程度如此广泛,制造商不会期望拥有不高兴的顾客吧!

20年前,牌桌制造商不会想到将产品设计成足以承受健硕健美运动员。现在,无论如何他们必须考虑到,就是会有这种大块头顾客,恰巧踩上这张桌子准备换灯泡。没有人期望看到桌子垮了的惨状。

千万不要低估你的顾客折磨你产品的能力。

8.报酬递减律阻碍质量提升的追求

报酬递减律的内容说,一项工作投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所获得的边际利润反而越少。不错,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最终的一小步,往往必须花费巨额成本。问题在我们总是太快放弃。只要事先经过严密的计划,不须追加预算,就可向完美无瑕再挺进一步。

一般解决质量不良,总是倾向于扩大质检部门编制或增加检验人员,其实只要在事前计划与控制手法上稍事改善,往往即能定下江山。

9.完美的设计和生产必能制造优良产品

完美设计和生产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质量绝不仅只如此。产品必须完美到足以售出赚取到利润(行销);原料必须够堪使用(采购);运送过程必须足以提供良好保护(包装和船运)。没有以上各部门的支持,世界上最好的设计或制造部门也无法使公司保持运作。

要制造出可靠、高质量而且有利可图的产品,必须各部门同心合作。而只有最高层管理者才有能力指挥并督导必要的协调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