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建筑公司在建楼时,一直以国外进口大理石为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在国内寻求廉价替代品的任务就显得特别急迫。机缘凑巧,他们发现了一家由农民企业家创立的大理石加工厂生产的大理石符合条件,因此双方都有意合作,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相对规模较大的建筑公司自视甚高,把大理石加工厂当作乡巴佬看待,报出很低的价钱,并声明货款要三个月之内才能付清。
大理石加工厂爽快地答应了。大理石加工厂的原料就来自于附近的山上,成本相当低廉,即使低价出售,仍有利可图。
三个月后,大理石加工厂的彭厂长拿着写有“三个月之内付清全部货款”的购销合同找到建筑公司讨账。建筑公司因为是贷款建楼,账上的钱已用得差不多了,便与彭厂长商量缓期还款。谁知彭厂长丝毫不让步,非要当天偿还,否则在法庭上见。
建筑公司开始以为彭厂长只是说说而已,谁知第二天大理石加工厂就委托律师过来“协商”了。还钱拿不出,闹上法庭让建筑公司的名声受损,业务必受到打击。建筑公司的负责人急了,赶忙赴大理石厂,请彭厂长“通融通融”。
彭厂长见火候已到,提出了一个条件,以货款作为入股该建筑公司的条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不敢表态,回公司后召开会议,在权衡再三之后,不得不将20%的股份拱手相让。
大理石加工厂早就图谋在红火的建筑业中分一杯羹,也料定该建筑公司三个月后兑现不了合同,因此以低价销售大理石为“梯”,使建筑公司登“上屋”去,在以“抽梯”做威胁的条件下,建筑公司不得不答应了让对方参股的要求。大理石加工厂的成功不外乎紧紧抓住了“诱逼”二字,低价引诱在前,逼其接受条件在后,环环相扣,融为一体。
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谈判中,诱逼对方被此计表现得淋漓尽致。谁抓住了这个核心所在,谁就能更胜一筹,举手之间战胜对手。
美国一家大航空公司计划筹建航空站,但电力公司居高不下的电价势必会大大增加建设费用,于是派出代表与电力公司谈判,要求以优惠的价格支付电费。电力公司岂肯把握在手中的利润白白让出,坚决拒绝。
航空公司大怒,向电力公司发出最后通牒,如不答应自己的条件,将不再使用电力公司的电,而决心自建发电厂。
这下电力公司急了,失去航空公司这一大客户,电力公司将损失一笔极大收入。优惠电力价与这笔巨大收入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岂能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于是,电力公司急忙找上门来,好言劝慰,全部答应了航空公司的要求。
这里,航空公司用电的这笔巨大费用是“梯”,在航空公司没有“抽”去之前,电力公司心安理得地享用;一旦面临“抽梯”的危险,电力公司就感受到收入急剧减少的困境,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能不让步。
把握了“诱逼”二字,也就把握了上屋抽梯、过河拆桥的精髓,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令强敌俯首,让竞争对手按着自己的安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