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跟随老板在商海中打拼了十几年的廖先生,尽管已过了不惑之年,但最后毕竟还是做了他为之奋斗了多年的公司业务主管。可令人惊讶的是,正值年富力强且颇有胆识与阅历的他,此时却不得不离开他服务了15年的公司。
15年前,他来到这家原本是家小电器行的公司工作。廖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廖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做事。老板也未亏待他,两人情同手足,事业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辛,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薪水也是不断增加。
当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新人也不断成长的时候,廖先生的担子放了下来,开始有空休假旅游了。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元老”,他对自己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也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对此十分不理解,但在朋友及老部下的点拨下,他对个中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虽感到遗憾,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这个事例就是“杀功臣”的明证。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有的老板是为了保持唯我独尊的绝对成就感;有的则认为“兔子”死了,“狗”已经没用了,而打天下的功臣也有点碍手碍脚,所以就决定把功臣扫地出门。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自以为帮老板打下了天下,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的因为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权力;有的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大价之身……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被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掉。
说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之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巨大而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杀”了他,反而可以使大局清明稳定,所以,“杀”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不过,再怎么说,“杀”之事总是令人伤感。但一个人若有能力,也不必拒做功臣,倒是天下打下来之时,自己的态度要有所调整:急流勇退,另谋出路。功臣不会必然被“杀”,但被“杀”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与老板共处得越久,危险性越大,不如在老板还珍惜你时,以最光荣风光的方式离开,为自己寻找另一片天空!也许你走不掉,至少这个退的举动也是一种甘于低就的表态,老板会欣赏你这个举动的。
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锋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讲话的!
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手的!
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必再做什么,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了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廖先生的遭遇显然是他从没考虑过的。尽管他令人同情,不过,恐怕他在低调做人方面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一些大成者“棋高一筹”。孙武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当时楚国一直是全中原诸国畏惧的大国。孙武所在的吴国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但却在孙武的策划下击败楚国并打下了国都郢都,致使楚国长期一蹶不振。
破楚凯旋,论功当然孙武第一,但是孙武非但不愿受赏,而且执意不肯再在吴国掌兵为将,下决心归隐山林。吴王心有不甘,再三挽留,孙武仍然执意要走。吴王乃派伍子胥去劝说,孙武见伍子胥来了,遂屏退左右,推心置腹地告诉伍子胥,说:
“你知道自然规律吗?夏天去了则冬天要来的,吴王从此会仗着吴国之强盛四处攻伐,当然会战无不利,不过从此骄奢**逸之心也就冒出来了。要知道,功成身不退,将有后患无穷。现在我非但要自己引退,而且还要劝你也一道归隐。"
可惜伍子胥并不以孙武之言为然。孙武见话不投机,遂告退,从此,飘然隐去,不知所终。
后来,果如孙武所料,吴王阖闾与夫差两代穷兵黩武,不恤国力,最后养虎遗患,栽在越王勾践手下,身死国灭。而那个不听孙武劝告的伍子胥却早在吴国灭亡之前就被吴王夫差摘下头颅挂在城门上了。
所有的历史事件虽然都已化做烟云,但它带给人们的警示却是永存的,对我们理性地处世有极大的帮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