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说过:“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正像树一样,一个人要想成功,则要把心放在高处,把手放在低处——即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去实现自己的远大之志,而不是好高骛远,总让自己飘飘然。这是成大事必备的一种素质!
一个人若想成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一些现实的问题、压力、错误、紧张、失望——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人觉得无法应付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刘斯曾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建议。
有不少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自以为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未免有点飘飘然,做了一点儿事就以为索取是重要的,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也越来越不满意,几年过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却越是得不到,于是,不知足的心理就产生了。
有一位年轻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着他,直到一个夏天,他与同学尼尔尼斯乘他们家的渔船出海,才让他一下懂得了许多。
尼尔尼斯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为生几十年,年轻人看着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十分敬佩。
年轻人问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鱼?”
他说:“嗨,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了。尼尔尼斯上学的时候,为了缴清学费,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儿。现在他也毕业了,我也不奢望打多少了。”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了,滋养了那么多的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年轻人不敢贸然接茬儿。
老人接着说:“海之所以能装那么多水,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位置最低!噢,原来大海是以其最低成就其伟大的!正是老人能够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够从容不迫,能够知足常乐。
而许多年轻人有时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经常为自己的一点儿成绩而沾沾自喜,因自己的一点优势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夜郎自大。
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脚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一步步登攀,到达顶峰才更有把握。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很多高贵的品质都是由低就的行为达成的。要想高成,须得低就。世上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从低调做人开始一步步走向人生制高点的。
谦逊是通向圣贤之路
谦逊并非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而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自我肯定,相信自己为人的正直与尊严。谦逊是成功与失败的融合,它使我们对于过去的失败有所警惕,对于现在的成功有所感念。我们不能让成败支配自己。谦逊具有平衡作用,不让我们凌驾于别人之上,也不让自我状态劣于自己的实际水平。谦逊即是宁静,使我们不致受往日失败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张狂。谦逊是情绪的调节器,使我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平和的生活姿态。
谦逊又标志着一个人的品性,它往往能让人们从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上体会出一个人的伟大与渺小,以及他所具有的能量。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85年曾担任驻法大使。有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外长问。“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他。”杰斐逊回答说。
杰斐逊的谦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杰斐逊,爱因斯坦和甘地等伟人也都是谦逊为怀者。当然,他们并不自卑。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目标都充满了自信心。
谦逊不等于谦卑,它需要时间来培育,但这是值得的,因为它是快乐的源泉。或许,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巴利的自豪感最为中肯:“生活,即是不断地学习谦逊。”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越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很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去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知这位学生的底细,看着这位“学有所成”的学生,老师慨然道:“事实上,我自己才刚刚入门。”
浅薄的人总以为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才深感学海无涯,自己永远是个学子。牛顿曾有感于此,他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
我们比之牛顿又如何呢?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些谦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