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型性格的改善策略(1 / 1)

非健康丰富型个性的改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摒弃贪图享乐的心态

贪图享乐的心态是这样一种感受,它脱离现实的可能和需要,大肆挥霍金钱,肆意浪费物资与时间,以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乐趣,以荒**无耻的生活为追求目标。其实质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

贪图享乐的心态是各种消极没落人生观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人生观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先秦时代,思想家杨朱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享乐纵欲的人生哲学。杨朱认为,满足耳、目、鼻、体、意的欲求,以得到快乐,是人的本性。然而人生苦短,享乐机会不多,所以应当抓住机会尽情享受,“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在杨朱看来,人生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人死后只是一堆白骨,并没有什么好坏、贤愚的区别。因此,人生唯一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享乐的欲望。人为什么活着?他认为就是“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列子·杨朱篇》)。这里,杨朱把享乐的心态推向极端,提出了**裸的纵欲主义人生哲学。

无独有偶,在欧洲也有人这样,提倡享乐的心态乃是人生追求的正当目标。古希腊有位伦理学家叫作亚里斯提卜的,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现实的肉体快乐,现实的肉体快乐就是幸福。正因为他的这种观点,他被人们称为“惟思乐派”。著名伦理学家伊壁鸠鲁也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享乐之心的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趋乐避苦这种人性假设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而所谓的快乐主要就是指感官快乐、肉体快乐。他们片面强调感官快乐,把它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只有感官上的快乐才是值得追求的,光凭感官上的快乐就能使人幸福,这种人生观显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一个追求享乐的人必然是利己主义者。因为在主张享乐心态者看来,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到自己的感官快乐,谁也无法在自己的身体上或感官上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官快乐。因此,具有享乐心态者只关注自己,只愿为自己的感官快乐而奋斗,不可能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奋斗。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作《关照第一号人物》。书中露骨地写道:“关照第一号人物(第一号人物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给了享乐心态者一个合理的、文明的说法,只要一个人不用强力干涉别人的权利,他的基本道德义务就是追求快乐……在关照第一号人物的理论中,合理的自私心是基本因素之一。”

然而,要求追求个人享乐的人“不用强力干涉别人的权利”无疑是一种幻想。享乐主义者必然是“我”字当头,个人利益第一,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他必然会不惜牺牲后者而满足前者,甚至为了满足自己可怜的、自私的享乐而不择手段,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行动中则表现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违法犯罪等。一个具有享乐心态的人是没有什么道德感的,“花最少的气力获取最大的快乐”“冒最少的危险去换取最大的快乐”便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在这种信念支配下,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

享乐心态者说到底就是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它源于私有制经济关系,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获取不劳而获鲸吞他人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阶级为了尽情享乐,不择手段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并且把别人的劳动和血汗变做自己贪欲的资本”。马克思精辟地剖析道:“享乐哲学一直只是那些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

▼在艰苦中磨炼意志

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玄奘与三个徒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从西天取回真经的。《西游记》虽是一本充满了离奇古怪想法的浪漫主义小说,但取经的过程却充分显示出一种最为质朴的经验主义。我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西游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出身卑贱的人和家境贫寒的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执着追求,终于成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风云人物,这种极富教育意义的例子我们已多有论述。下面的这个事例则更有说服力,一个出生在小木屋里的男孩,既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书本或老师,更没有任何幸运的机会,然而,作为美国内战期间的总统,他却解放了四百万奴隶,以其朴素的感情和智慧和崇高的人格,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衷心钦佩。这个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他自己动手把树木砍倒,修造了既没有地板也没有窗户的简陋小木屋。就在这个小木屋里,每一个深夜他都就着壁炉的火光静静地自学算术和语法。为了能弄懂《布莱克斯通评论》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地徒步跋涉44英里,买到了珍贵的资料。

的确,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上苍对于亚伯拉罕·林肯可谓吝啬,没有赋予他任何有利的机会,而他的每一个成功都不是侥幸所得。如果要研究使他成功的因素的话,毫无疑问,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正直无私的心灵。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他从逆境中、从生命的低谷里、从心理的低潮中突然崛起,并屹立于人间。

如果我们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雨像花朵一样地生活在暖房里,那么,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就无法经受住各种艰苦困苦的磨炼,无法闯过生活中的游流险滩,也自然无法在工作岗位上成就一番大事业。

▼不可随波逐流

外界环境虽然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但那绝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因素始终在我们的心里。有志者事竟成,人生决不可随波逐流、随境而迁。

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巴斯德:“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则是成功的旅程。”

詹姆斯·贝内特立志要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报纸。可是他几年来经营的几种报纸都没有成功。失败像是他的死对头,总是接二连三地不邀而至,而他却痴心不改,此时在人们心目中,他还只是新闻界一个聪明多产的记者。

经过14年的辛勤耕耘和节俭度日,他积攒了几百美元。1835年,他找到贺拉斯·格里利,希望能够和他合作创办一份新的日报《纽约先驱报》。贺拉斯·格里利拒绝了这个建议,但是给他推荐了两名年轻的印刷工。

1835年5月6日,这两个年轻人和贝内特正式创办了《纽约先驱报》,当时他们所有的资本仅能支付10天的花费。贝内特在华尔街租借了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在里面摆了一个椅子,再在两个圆桶上面架一块厚木板,就成了一张简陋的办公桌。除了印刷报纸之外,他们在这间斗室里做所有的工作,从此开始了这份在美国新闻史上有着巨大影响报刊的创办历程。

当时,这份报刊的形式在美国还不为人知,属于首开先河。因为在此之前的报纸都是属于某个机构的。慢慢地,这些年轻人站稳了脚跟,开始一步一步地朝着理想迈进,事业日益兴旺发达。他们的报纸以报道的鲜明及时和丰富及新颖独特的风格而开始广为人知。与同类的竞争者相比,无论是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新闻采集的速度和方式,他们都要更胜一筹。为了获得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及时可靠的信息,他们往往是不遗余力,不惜花费巨资。

正如任何事业在开创之初总是困难重重、历经波折一样,《纽约先驱报》的起步之路也是崎岖坎坷,但是,随着矗立在纽约百老汇与安街交汇处,那幢当时最为壮观威严的新闻办公大楼的落成,《纽约先驱报》也宣告了它在报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且或多或少地要按照梦想去行事。人有了梦想才使得这世界充满了生机。如果没有梦想,那就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正如尼采所说的:“假使人类没有目标了,世界也就没有人类了?”但梦想毕竟不是生命的终极。梦想的最终目的是现实,是通过我们不遗余力地努力使之变成为现实。

古今成大事者,必要下定决心,既经决心,必定坚持到底,不随境而迁。决心只能下一次,说干就干,一个人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经慎重考虑、斟酌再三而下的决心,而这在所有事情中永远是重要的。凡是下过无数次“决心”的人,很少有成功的希望,就是因为他不能把每一次决心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