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越国名相范蠡是一个典型的信赖型人物。他一生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功高一世。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后来,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他,封为大夫。
到了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开始振兴,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勾践三年(前494),越王勾践召集群臣,商议北上破吴。范蠡认为贸然出击肯定要吃败仗,便建议越王不要出兵。而应谨慎从事。然而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州西北),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后文种和范蠡献计,终于说服吴王夫差退兵,越国上下臣服吴国。约在勾践四年(前493),越王君臣数人到达吴都见到夫差,当即进献美女宝物,并低声下气地极力奉承献媚;再经伯韶一旁帮腔,勉强取得夫差的谅解。夫差派人在阖庐墓侧筑一石室,把勾践夫妇、君臣驱入室中,脱去所穿衣冠换上罪衣罪裙,使其蓬头垢面地从事养马等贱役。勾践居于石室,出入于马厩,范蠡侍奉于左右,寸步不离,并随时开导、出谋划策。
越王勾践虽成为夫差的奴隶,境遇悲惨,但范蠡却从未动过离开之心,仍旧对其忠心耿耿。一天,夫差召见勾践,范蠡侍于身后。夫差对范蠡说:“寡人曾闻:‘贤妇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家将亡,君臣沦为奴仆,羁于一室,先生不觉可耻吗?先生如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践听了,唯恐范蠡变节,伏在地上暗自落泪。这时,范蠡委婉推辞说:“臣闻:亡国之君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贱臣在越不能辅佐勾践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侥幸不死,入吴养马扫地,贱臣已很满足,哪里还敢奢望富贵呢?”吴王夫差并不强求,仍使勾践、范蠡回石室。
又一天,吴王夫差登姑苏台游嬉,远见勾践夫妇端坐在马粪堆边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夫差说:“勾践不过小国之君,范蠡无非一介之士,身处危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也觉可敬可怜。”伯嚭在一旁讲情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怜穷困之士。”从此,夫差便有了释放勾践回国之心。
接着,越王勾践接受范蠡的建议,趁夫差患病之时亲尝其粪便,取悦了吴王。不久,吴王病愈,他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决定放勾践君臣回越国。勾践君臣回到越国后,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范蠡还亲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沉湎于酒色犬马之中。另一方面,暗中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在范蠡和文种等人的辅佐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几年的发展,越国国力日益强盛,终于等到了伐吴的好机会。公元前482年和公元前478年,越国先后两次伐吴,并于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勾践玩弄假仁假义的权术,封夫差于甬东(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一隅之地,当一个不过百人之上的“君王”。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他深悔当初不听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耻。夫差无脸在黄泉下再见忠良,于是以麻布蒙面,拔剑自杀。随后,勾践诛杀佞臣伯嚭,吴国也蒙受一番洗劫。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灭吴之后,勾践率兵北向,渡长江,越淮河,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命人向周朝进贡,周元王派人授予勾践以名号。此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各路诸侯纷纷朝贺。越兵北上时,路过吴都,勾践早把为越灭吴立下汗马之功的西施、郑旦、陈娟丢置脑后,连问都没问一句。范蠡私下里让西施、陈娟葬埋郑旦,之后命其速速离开姑苏,返回故乡。西施、陈娟不解其意,范蠡说道:“如今不便多讲,不出两月,便知缘故。”范蠡为西施、陈娟备得两匹快马,催她们火速离去。
越军到达吴国,在文台大办酒席,群臣纷纷庆贺胜利。勾践仍未提及西施、郑旦、陈娟之事,只顾自己饮酒作乐,还命乐师作伐吴之曲。文种也趁此机会向越王勾践祝辞。但是,勾践闻辞,皆是劝他返归越国,这与他想僭越周天子名号,而称霸的愿望大相径庭。因此,很不高兴,面带愠怒之色。
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深感忧虑,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而今如愿以偿,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范蠡本想从吴国离勾践而去,找到西施,隐名埋姓,匿居山林;但恐勾践未返越国,有失人臣之义。便等待回越国后再作打算。
刚刚回到越国,范蠡找计倪不见,找到文种,对他讲:“在那天你祝酒时,注意到越王的表情没有?你我快快离去,否则大难临头!”文种也是一个信赖型个性的人,他不相信范蠡的话,劝范蠡:“你不要想得太多,大王还不至于如此绝情。他只不过是想称霸而已。”范蠡笑而不言。由此看出,范蠡实在是绝顶聪明,料事如神,他有“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防忠于未然”的超人本领。能将事情发展的趋势预料得一清二楚。
—个昏暗又微露月光的晚上,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
“文种大夫:多年相交,知己知彼。知遇之恩,终生难报。汝善图始,蠡能虑终。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极否来。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蠡虽不才,尚知进退之机。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将烹。子胥托梦所言,吴王夫差临终所讲,汝不会忘记吧?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欢乐,可与履危赴汤,不可与居安共福。这一点蠡已看得一清二楚。望你见信,火速隐匿;否则,勾践将加害于子。计倪比蠡先行一步,望汝三思,切切此言。恕蠡不辞而别。情同手足。范蠡顿首。”
文种见信,仍然不信范蠡所言。他没想到勾践会如此忘恩负义,也没有想到身居高位的勾践对其下臣的手段会如此狠毒。文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历史教训,为王为帝为皇者,最忌讳大臣的功劳超过他,最担心大臣威望在他之上。因为这种大臣篡权越位,杀君为王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说对王位的威胁最为严重。这是历代帝王最敏感、最提心吊胆的事情。范蠡都劝说到这种程度,文种仍执迷不悟,其可悲,他愚忠到家了。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文种就应该这样终其一生。
范蠡走后,勾践很快知道了,徒然变色,召大夫文种问道:“范蠡还能追回来么?”文种答道:“不及也。”越王又问:“为什么?”文种回答:“蠡去之时,阴画六阳,神莫能制他。玄武天空,成行无忌,孰敢止之?度无关,涉天梁,看都看不见,还怎么能追得上!”
勾践无奈,便封文种为相国,让精巧的工匠按照范蠡的外貌铸成金像,放在王座之侧,以示对范蠡的思念。然而,范蠡隐匿的消息,在朝廷传开,计倪失踪也很快为群臣知悉,曳庸、扶同、皋如亦日益疏远勾践,不亲于朝,越女、孙武、冯大光、陈龙、陈虎、杨来金、杨来铜、徐喜凤等都纷纷离朝而去。
文种见为越立功之臣纷纷离去,便假称患病而不早朝。其实,这时文种如果能放弃功名富贵,像范蠡一样偷偷地逃走,避免杀身之祸仍然是有可能的。但文种错过了这个好时机,他内心当中缺乏一种急流勇退的心态和魄力。这时,有人乘机向越王献谗言:“文种弃宰相之位而令君王霸予诸矣,如今官不加增,位不益封,乃怀怨望之心,愤发于内,色变于外,故不朝耳。”勾践也开始担心文种有不轨之图。
隔不多久,越王召相国文种问道:“吾闻知人难,自知更难。相国,你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种大惊,连忙回答:“呜呼哀哉!大王何出此言耶?大王知臣勇,不必,知臣仁也;知臣忠,未必知臣信也。臣诚屡屡以报声色、灭**乐、绝奇说怪论,尽言纳忠的犯大王。此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臣非敢惜命不言,昔子胥于吴遭夫差之诛,曾谓臣曰: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灭,谋臣亡。夫差临终,亦讲此言,范蠡临别,亦有斯言。大王所问,犯玉门之第八,臣见王志也。”勾践默然不语。
又有一次,越王复召见文种而言道:“子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八术之策。今用其四已破强吴,其四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果不出文种所料。文种仰天长叹道:“嗟呼!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越王选赐属镂之剑,文种手持宝剑而叹道:“南阳宰而为越王之擒”,自笑曰:“后百世之忠臣必以吾为喻矣。”遂伏剑而死。此属镂之剑,昔为子胥夫差自刎之剑,今为文种自刎之剑。越王葬文种子国之西山,亦名重山,后易名种山。
范蠡逃到齐国后,变名更姓,称为之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珠宝,离开齐都市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计然,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范蠡老死于陶地。他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名播天下,垂于后世。范蠡一生竭尽全力辅佐勾践,助其成就了一代霸业。按照文种的理解,勾践不会这么快地忘恩负义,因为毕竟二人为了越国的崛起直至称霸江南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认为勾践会为感激二人的功劳而大加封赏。然而,事实却正如范蠡所料。范蠡急流勇退,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终成一代富商;而文种不信范蠡的话,在功名利禄面前被冲昏了头脑,丧失了理智的选择,而当其灾难降临时悔之晚矣。
范蠡与文种同为信赖型个性的人,都忠于越王勾践。他们两种不同的命运,给人的启示极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