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1 / 1)

学习使人严谨,严谨使人热情,热情使人洁净,洁净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纯洁,纯洁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谦卑,谦卑使人恐惧罪恶,恐惧罪恶使人圣洁,圣洁使人拥有神圣的灵魂,神圣的灵魂使人永生。

在犹太学校里,很多人朗诵《犹太教则》,像是在歌唱一般,也许人们会认为他们是在祈祷。但是,这大错特错了。他们此刻正浸没在知性的思索深渊中,充分享受着宗教的甜美滋味。

在犹太人眼中,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复制,而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人,世界之所以进步即在此。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4种:海绵、漏斗、过滤器和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

犹太人认为,学习《犹太教则》时,最应鼓励的就是不被“权威”这个字眼儿所麻痹,每个人要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了解、去咀嚼,并且加上自己的解释。简单地说,如果有一个学生纵然能将《犹太教则》的原文,一个字不落地背得滚瓜烂熟,他也还不能算是“特拉”的学生,因为他并不能将之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

犹太母亲每每问孩子一个谜题: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抢光,你将会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这个问题满含着犹太人悲惨的血泪史。

大多数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者“钻石”。

母亲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说:

“孩子们,你们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知识。因为知识是任何人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知识就永远跟随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失去它。”

从这则故事可知犹太人对知识的重视程度。

在犹太社会中,每个人都认为智者远比国王伟大,智者才是人们尊敬的中心。因为智者若死了,世上便再也没有大智慧;而国王死了,任何一个智者的弟子都可以胜任。

犹太人如此看重智慧,所以,他们又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这种驴子很难派上大用场。

知识是为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

犹太人也蔑视一般的学习,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模仿,而不是任何的创新。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怀疑、思考、提高知识能力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越多,懂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而怀疑正是学习的钥匙,能开启智慧的大门。求知的欲望正是不懈学习、探求的动力,而怀疑让自己不断进步。

《塔木德》说:“好的问题常会引出好的答案。”

可见,好的发问和好的答案同样重要。问题提得出人意料,答案也常常是深刻的。没有好奇心的人,不会发生怀疑,思考就是由怀疑和答案共同组成的。所以智者其实就是知道如何怀疑的人。

人没有理由对什么事都确信无疑。怀疑一旦开始,疑点便愈来愈多,循着怀疑的线索去追寻答案,就可以解答很多迷惑和怀疑。

但过分的思考易使行动迟缓。的确,犹豫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遂下决断,否则便会坐失良机。只有适时而大胆地行动,才能掌握胜利;临阵踌躇不决,将丧失战机。

人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让自己丰富,更让自己变得灵活、机智、善于洞见。在这个世界上,相同的事情绝对不会重复出现。因此,当面临一种新的状况时,谁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东西,原本不动地运用上去。学习到的东西只能给人以知性的感觉。

而学习正是为了锤炼知性,使知性更加敏锐。

敏锐的知性可以抓住瞬间的机会,预见未来的趋势,洞悉细微处的微妙变化;把握宏观而抽象无形的东西。学习的目的便是培养这种洞若观火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