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唉,这该死的爱情
爱情就像是让人操碎了心的大姨妈
没来之前,百般担心
来了之后,万分纠结
难题千千万,总有一个考倒英雄汉——
在恋爱次数上对伴侣撒过谎,正常吗?
偷看伴侣的手机,正常吗?
害怕别人对自己太好,正常吗?
哪一个情景让你觉得最孤独?
……
不是多大的事?!
随后的两天,高层要追责、广告商在施压、网民们蜂拥而至的质疑声,让我们整个节目组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气压。
我们开始没日没夜地开会,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有内鬼,但具体是谁,并没有任何线索。
应对措施也是反复讨论:要不要发布公告,或者找人写软文,甚至想过邀请更多的观众来现场观看录影……我们想了一系列方案,整理成册发给了麦先生。而他和公关组的建议都是“不要回应”。正所谓“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编故事”,与其苦口婆心地告诉观众我们有下限,不如什么都别说。
他们还打比方说,节目的底线就好比咱们的底裤,是最基本的坚守。但反过来,你穿没穿内裤这种事自己知道就行,不必主动告诉别人,更不必把裙子撩起来,请人家参观你的内裤。所以如今的消极应对,反而是最积极的做法。
于是我们就夹紧屁股做人,唯恐被谁看到了内裤。
可又等了两天,我们的微博下面还是有很多难听的留言。稍作追查,不难发现很多留言的网友都是新注册的账号,还有多条留言都是重复的,其中有几个还特别专注,每天定时定点转发微博骂我们,从节目组成员问候到祖宗十八代。鬼鬼看到后狂摔鼠标,大喊:“奶奶的,滴滴打人到底什么时候开发出来啊,人民群众需要你!”
“大哥咱下班再发病吧,没看到我们忙着吗?”文思思抓着鬼鬼,恨不得把他扔出去。我和文思思正在整理一份详细的报告,我们收集了近期网络上的同类节目,从节目形式到内容,从点击量到网友评论,逐一对
比。
最相似的节目,莫过于Pikko公司推出的《变态课堂》。这个节目照搬了我们的模式,也是主打心理学分析的旗号。他们砸了大钱来做舞台设计,请了好几个当红的小鲜肉站台,刚推出两期就引起了极大反响。但很明显是在山寨我们的节目,内容直接撞车,和最近这期的话题有五成以上都一样。
“水军应该是他们雇来的。”整理完报告,文思思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打压了我们,观众就去了那边。市场就这么大,Pikko的方法简单粗暴。
我们的愤怒还没消散,又有人开了帖,问“《你正常吗》是不是抄袭《变态课堂》?”明摆着我们节目先播出,可偏偏有不明就里的网友瞎起哄。他们昨天看了《变态课堂》今天才看《你正常吗》,居然就以为我们后播出,实在让人无语。
可偏偏下面还有很多人跟帖,列举我们“抄袭”对方的种种迹象,本末倒置黑白不分。
甚至有人把节目名字“你正常吗?”改成了“你抄抄吗?”,直接成为了今天的微博头条。我正想注册个小号挨个骂回去,就看到一条长微博被顶了上来,里面先说《变态课堂》才是抄袭者,后面则开始抱怨中国观众没有脑子,有“墙头草般的站队恶习”,总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欠缺判断能力等等。
这是哪位猴子派来的救兵啊?点进去一看,头像是一个金发大个儿,比着剪刀手站在摄影机前,博主大名“Alexander Burgoyne”。可不就是我们的同事Alex嘛,我们对他投去无限敬仰的目光。最近节目组公关路线偏白莲花范儿,总是消极应对,让同事们很不解气,一直想骂回去。
但这也无疑是滚油锅里倒进去了一杯水——网络舆论炸开了锅。Alex的指责被当成“看不起中国观众”,甚至是“攻击中国文化”。公关团队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进了麦先生办公室。
“Mr.Alexander Burgoyne,你来一趟!”麦先生把Alex叫进了办公室。从我认识他到现在,从没看到他真动气。这次简直就像大姨妈来了一样,隔着门也能听到他的声音:“你有没有
搞错?作为节目的执行主编,居然骂人用真名!还用中文!知不知道公关组最近忙成什么样了?昨天晚上11点他们还在和门户网站的负责人沟通,今天早上3点才撤下那几个难看的头条。你看看你做了什么?你是没有新闻创造新闻也要上头条吗?”
麦先生的话让我也有些蒙,原来公关组的“消极应对”并不是什么都没做,他们一直在想法子应对。我们这些只顾解气而完全不顾大局的小心思,却给节目组带来了新麻烦。
我悻悻地回到办公桌前,看到网友源源不断的新留言,没有丝毫点开的勇气。只好掏出手机,给高冷发了条消息,讲述了这两天大起大落的事件,寻求安慰。
过了十几分钟,他才不急不缓地回了一个电话:“不是多大的事,你别放在心上。”
怎么不是大事了?我最近吃不下睡不着,脑门上的痘痘也在日趋壮大,其中有一颗还泛着红色的油光。如果找我去拍电影,公路片里我适合演红绿灯;喜剧片里我就演小丑的红鼻子;类型片的话,片名肯定叫“大红痘痘高高挂”。
我都操心成这样了,他却说“不是多大的事”!
听我没吱声,他继续说:“上周给你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看完了吗?卡伦·霍妮有很多理论值得借鉴。这本书里的第四章‘焦虑与敌意’你可以重点读一下。如果有时间,你还可以再看看第十二章‘逃避竞争’。这两章正好适合现在的你,很多心理学家都是从分析自己、开导自己开始的。”
这本破书是上周在他书房里看到的。可现在不是看不看书的问题,而是我想从高冷这里得到些许安慰,结果却被他推荐做心理分析。以前我觉得他一点都不高冷,可现在,他推荐的这本书就像冰锥,一下一下扎进我已经碎成渣渣的心里。其实,现在的我并不需要什么理性的分析,只想在情绪上有人安慰,告诉我“别怕”“没事”或者“有我”,这些小言里的男主高频词汇,为什么一次都没出现?
鬼鬼正巧路过,他拿起这本《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看了两眼,又比画了两下,自言自语道:“这个厚度刚刚好,借我去拍死那些水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