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立中学开完诗歌朗诵会,已是晚上十点了。莫马??迪米克先生朝我做了一个手势,我明白他的意思:我们一起上街走走吧。莫马会讲塞尔维亚语和瑞典语。我只会讲汉语。因此,我们俩沟通就只能靠哑语了。
比起贝尔格莱德的夜晚,瓦里沃显得更为安静。这座只有六万人的小城,在塞尔维亚的中部,距贝尔格莱德只有九十公里。当我们走上夜的街市,看到明亮而洁净的街灯下,一家家露天小酒吧生意兴隆,我的心中不免惊叹:塞尔维亚人真会享受悠闲啊!
我们是上午离开贝城来到瓦里沃的,沿途岗峦起伏,塞尔维亚中部的丘陵,连绵不断。由枫树、白桦和檞树等落叶乔木组成的丛林,染出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或者赭红,如彩霞堆砌,煞是壮观。隔断丛林的是一条条的玉米地,偶见二三农妇,正在挥刀砍伐已经干枯的玉米秸。她们干活的姿态,让人一点也不感到匆忙,好像是悠闲生活的补充。点缀在丛林之间的,是那种白墙红瓦,并有着尖尖屋顶的农舍小楼。每座小楼必用矮矮的木栅圈起。木栅之内,必有一片绿茸茸的草地。在中国,这是只有那些新生的富豪们才买得起的别墅。不过在塞尔维亚,每一位普通的农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由于波黑战争,南斯拉夫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已经四年了。但是,在这片塞尔维亚人生活的土地上,我们首先体会到的并不是战争的创伤,而是暖融融的阳光下那份自得其乐的田园之趣。
触景生情,在车上我哼出这么几句:
红叶满山花满市,
瘦墙尖顶小钟楼,
漫言国破愁如织,
村女弹琴韵自悠。
客观地讲,塞尔维亚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一些商店的货架上商品寥寥,但这并不妨碍塞尔维亚人苦中作乐的生活。只要有酒、有烟、有鲜花一样的少女,构成幸福的元素就全有了。
莫马领着我们在街上闲逛。家家啤酒,户户琴歌的异国情调着实让我陶醉。在穿城而过的卡普拜罗河边,我们站了一会儿。河上升起淡淡的夜雾,路灯的光芒已被教堂的钟楼阻隔。而这时,恰好浅浅的云层中露出大半个月亮,皎洁清丽的光辉披满我们的双肩,也给卡普拜罗河水敷上了一层银霜。河两岸的别墅小楼,投出参参差差的灯影,此起彼伏的歌声盖过了时断时续的水声。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这时在我的心中悄然而至。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在江西的婺源旅行,当我扣动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的门环而无人应答时,也产生过这种情绪。一个人突然遭逢到使他感兴趣又完全陌生的环境时,这种情绪就会产生:新鲜、亲切,又夹杂些许的惆怅。昨天,在贝尔格莱德一家图书馆里,一位研究历史的塞尔维亚教授请我为她的小女儿抄一首中国诗,我在那小姑娘的童话书的扉页上写下了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没想到今夜,在瓦里沃的卡普拜罗河边,我又见到了故乡的月亮。它虽然高悬在巴尔干半岛的上空,但依然那么的温柔,那么恬静,默默地抚慰每一位远方的游子。
也许我沉思得太久,直到莫马拍拍我的肩膀我才惊醒。他用一种很神秘的眼光看着我,指指月亮,指指我,说了一句塞尔维亚语。见我茫然,他又吐出几个生硬的中国字:“孔夫子!老子!”
从莫马的神态,我猜想他的意思:“你们中国人都喜欢沉思,就像孔夫子和老子那样”。两天后回到贝尔格莱德,通过翻译,证明我的猜测大致是对的。莫马的原话是:“你这样子,像你们的老祖宗孔夫子和老子。”在塞尔维亚,有三个中国人的知名度最高,他们是孔夫子、老子和毛泽东。
因为小街上的歌声太诱人,我们走过卡鲁拜罗河上的石桥,来到另一条小街上。从街头走到街尾,却不见一家露天酒吧。原来,它们都集中在河对岸的小街上去了。这里行人稀少,灯影横斜。我们慢悠悠的脚步声像清风吹过竹林时留下的细微的沙沙声,更是增添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闲雅之境。
回到下榻的白色花朵旅馆,已是晚上十二时。莫马兴犹未尽,他把我们同行的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马其顿等国的作家都喊出房间,到旅馆的酒吧里喝酒。威士忌、白兰地、啤酒和苏打矿泉水应有尽有。酒杯刚刚举起,歌声就响起了。瓦里沃当地的一位漂亮而又奔放的女诗人带头唱起了塞尔维亚民歌,在座的塞尔维亚人都跟着唱起来。那位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写童话诗的银发老太太,也是塞尔维亚移民,也许是故国重游之故,唱得特别起劲,好几次都和那位奔放的女诗人一起离席而舞。在朦胧的灯光下,她的满头白发像是一篷优雅的月光。而那位奔放的女诗人,“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更是把塞尔维亚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歌舞之余,奔放的女诗人看见我并没有喝酒,便问我为什么不喝酒,我说不会。她又问:“抽烟呢?”我摇摇头,她又接着问:“女人,你喜欢吗?”我笑了笑,又摇摇头。她也跟着摇头,嘟哝了一句:“很遗憾,你把诗人的三个专利都放弃了。”
已是凌晨两点了,歌舞酒会还在继续。我感到疲倦,抱歉地向朋友们告别,回到房间。而这时,月光下的瓦里沃城,依然沉浸在歌的摇篮里,酒的芬芳中。
1996年10月24日上午匆草于贝尔格莱德王宫旅馆104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