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清江行(1 / 1)

水墨江南 熊召政 1010 字 3个月前

我的肺叶的歙张,宜于山林而怯于城市,宜于流水而怯于荒原。所以,只要一有空,我就会背起行囊,去杂树交花的鸟语空山,去蒹葭苍苍的澄碧波心,作一次畅畅快快的呼吸。从明丽的波光山色中,摄取高浓度的生命的蛋白汁。

现在,我正在一艘小小的游艇上,在一群紫燕的导引下,沿着清江上溯。

最早知道清江这个名字,尚在孩提。在大别山故乡昏黄的煤油灯下,手捧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看他怎样为我牵来一脉汹涌的水波。如今,站在清江温婉的流水之上,我已是中年,既是天地间一个餐霞饮露的闲人,又是一个在“生之漩涡”中数度浮沉的莽汉。我忽然有一点失望,为何脚下没有惊涛骇浪?为何,弄潮儿所钟爱的怒水堆砌的突兀,竟不见一点踪影?

清江竟是这样的柔顺,像岸畔吊脚楼中土家族的少女,接待远方的客人时,自然流露的那一个浅浅的微笑。清江并不轰轰烈烈,在它拍岸的浪花丛中,有的只是浮漾的嫩过婴儿肌肤的春光。

游清江是我的夙愿。此前,我涉游过一些河流:长江、黄河、珠江、嘉陵江、怒江、澜沧江,还有泰国的媚南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欧洲大地上的塞纳河、多瑙河,虽然不多,却也不算少了。每一条河上的浪花与鸥鸟,总是用它们桔色或银色的语言,向我诉说各自的神秘。现在,坐在这一艘清江游艇上,我看到了什么呢?榨汁机绞出的菠菜汁,倒进玻璃杯中,亮晶晶如翡翠。这正是清江流水——它的八百里流程中,每一丝波纹,每一片细浪,都是这融化了的翡翠汁。只是被船头切开的水波,在船尾后头留下两条白莹莹的弧线,它纯洁,有如幼儿园里孩子的歌声。

游艇从隔河岩出发。数年前,那里修建起一座巨型水电站,清江也被拦腰截断。上游的清江,水位抬高近两百公尺,昔日岸边连绵的松山,竟有不少变成了星罗棋布的岛屿,这情形很有一点像千岛湖。如果你是一位善于幻想的诗人,你会从这些岛屿,读到一些自然的符号与隐喻。而且,你必定还会从中看到、嗅到、听到、领悟到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鬼斧神工。然而,我的感官的欢乐,早已越过这些岛屿,投向两岸的青山。

现在是四月,阳光如梦中的情人,总是一闪即逝。代之而来的是烟雨,空濛的、纤弱的,氤氲在我微甜呼吸中的烟雨,比起阳光来,它却是更能撩人呢。“青山隐隐水迢迢”,没有烟雨中的江上行,你怎能理解这样的千古佳句。隐隐,这正是烟雨中幻化着的青山美啊!何况这青山上,有一簇簇的红杜鹃,有一栋栋白色的小楼;有偶尔响了三两声的牛铃,有小花狗震颤的吠声;有竹林深处葱白的流泉,有坐在房檐下怀春的少女——她的相思虽然看不见,但偶尔一转的眼神,却将伊旬园的秘密,一泻无余。

从隔河岩开始的这段航程,如果你有时间,尽可上溯数百里,但我毕竟只能忙里偷闲。航行短短的一程,把土家人的发源地,武落钟离山作为终点。我虽不能且歌且行,迷不知终其所止。但我却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渐入佳境的游兴,保持在巅峰状态,这便是清江的魅力。

远远的,我看见了它。在矫健的游艇作了几次曲折的转身后,在江面收窄,岛屿渐失,两岸山峦突然峻肃起来时,我突然看见一座孤峰,向江心投下了它的伟岸。武落钟离山,犹如伊斯兰教之于巴勒斯坦的麦加,佛教徒之于印度的灵山,它是五百七十万土家族人心中的圣殿,是土家族始祖廪君的居住地。关于廪君,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像这清江一样悠长回环深不可测。人类的祖先,各个民族与各种宗教的创立者,都已从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万世仰望的神,廪君也不例外。五百七十万人共一个祖先,他应当受到的尊崇,尽在这江边的孤峰上展现。

也许为了给远方游子的一个祝福,烟雨骤停。云隙中突然射下一缕阳光,照耀着武落钟离山上的楼台亭阁,参参差差,金碧辉煌。但只是一瞬间,被清江涛声推起的雨气,复又登山钻林,叫清晰的景物重新迷离。也许这就是神话,藏真实于虚无缥缈,你明明看到了大神秘,却又不能得窥全豹。稍后,当我站上武落钟离山顶,这感觉愈是强烈。在技术社会中,所有的风景都被智能化了。山谷和森林,池塘与庭院,这些熟稔的乡村风景,再也不是诗歌与散文所热衷表述的渔樵世界。这时代不再需要神话,因此,更不需要苦吟与冥想,对技术的迷恋导致了文化的堕落。宗教、精神与道德上的英雄,再也不能支配我们的生活。我常常痛苦,天既生我,为何不让我生在唐代,如果和李白同一时代,我们岂不是仗剑远游的一对?生在宋代也好啊,要么与苏东坡比邻而居,互长豪气;要么同辛弃疾一起“梦里挑灯看剑”。这封建时代的士大夫生活,实乃是人类精神追求中的高尚领域。

无奈的我,此时此刻,只能站在武落钟离山顶,对着曲折蜿蜓的清江,哀叹商业秩序与自然风景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同时又庆幸,这隐藏于鄂西万山丛中的八百里清江,依然在恬淡静谧的田园诗中流淌。

烟雨又飘然而下,小心翼翼走下数百步石阶,我重回到游艇上。一看到油绿的江水,我的含着一点忧愁的心情重又好转。至少,在今天,在这清江上,我还能享受一段在牧歌中航行的乐趣。

2002年4月15日草于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