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幕府之起源
初,赖朝起兵,讨伐平氏,遂据镰仓。——镰仓,源氏之关东旧属地也。赖朝于此,招集将士,分遣士卒,因军事之故,镰仓渐成为重镇。既又以军事繁杂,一人不能总其事,乃分侍所、政务所、讼判所之三所。侍所固以管理将士,检定从违者;政务所,则综理军政,施行法令;讼判所,则听断讼罚,惩节罪人:其所长皆以其亲信者为之。赖朝一人,兼握行政、立法、司法三种大权,幕府自身之雏形已略具。及一一八五年,义经逃亡,赖朝使其舅北条时政,镇守京城以控制朝臣,因请置“守护”、“地头”——凡地一段[6]出米五升,以为军饷。法皇许可,赖朝遂悉以家臣分任,而自为总追捕使以管辖之。其明年,赖朝又请设“议奏”,一切朝政,皆经其协议奏请行之,任以心腹十人。由是凡赖朝奏请之事,托议决之名以上奏,无不许可者;其后则虽朝廷施行之事,亦必经其议决,朝廷一举一动,无不在其掌握之中,国内之政权尽归于镰仓。既而赖朝入觐,大宴群臣,穷极珍奇,朝廷授以权大纳言,兼近卫大将,礼遇尤厚。然未几即辞去,复归镰仓。
征夷大将军
一一九二年,争揽政权之法皇崩;赖朝益横,后鸟羽天皇遂授赖朝以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者,总督诸国之守护地头,治理军政,号令将士者也。由是名实相符,大将军之职,自亲王外,惟源氏任之,遂为幕府之始。
镰仓幕府之成因
赖朝创幕府于镰仓,前已略举其原因,兹更分述之如下:(一)平氏之灭亡,多由清盛与法皇及朝臣争名,卒至互相倾轧,源氏遂乘之崛起。赖朝鉴于往事,故敬朝廷而远之。法皇天皇,拥听政任命之名,而己则手握实权以监理朝政。其辞权大纳言等职而不居者,恐因虚名招人嫉妒,蹈平氏覆辙耳。(二)当时朝臣工为吟风弄月之文,贪于声色货利之欲。清盛一族,争为公卿,渐染恶风,遂使子弟孱弱,不能将兵,终至败亡。源氏之军队,来自关东,尚质朴,重然诺,轻生命,好服从,一旦来至浊恶刁诈之京城,难免为习尚所移,不复为源氏子孙用,故决去之。(三)赖朝以武力削除平氏,法皇得再听政,后鸟羽天皇因而嗣位,武人得势,气焰方张,必非毫无建树之朝廷所能驱使。幕府之创设实为时代之产儿,不得不然也。
才勇之士多归幕府
至幕府云者,由将军招致贤能,专治军政,赏罚将士;其将士因功受邑,治理其地,惟不得与朝廷通。至于朝廷治理庶政,任免文官,天皇仍拥至尊无上之虚名;而幕府大事,尝以上闻,将军固犹是人臣也。赖朝知人善用:其侍所,以和田义盛为长,政务所,以大江广元为长,讼判所,以三善康信为长;守护皆忠勇之将士;地头又多工会计者。凡此幕吏,于平氏专政时代,多居下位;一旦赖朝擢而用之,士类因益激昂,争先来归。其朝臣之属,率庸弱无能,不能有为,政权愈益归于幕府。赖朝复深沉有度,处事精刻;常以节俭率下,将士畏服;又能留心政治,革除弊政,故国内称治,庶民悦服,无有恶其专者。
赖朝多猜忌而独信北条氏
然赖朝性极猜忌,杀从弟义仲,并戮其子;叔父行家出亡,则执而斩之;又杀弟义经,而沉其婴儿。后弟范赖,因赖朝出猎,讹言被刺,尝以语慰其妻政子,又被幽而见杀。于是骨肉亲故之中,凡智勇兼备之将,无一存者。方自谓鸟尽弓藏,永绝争夺,为子孙万世之利;乃不数年忽然长逝,而政权遂归于北条时政。
源氏亡
其始赖朝病殁,长子赖家继之,年十八。其母政子,时政女也,富于智略,因党母家,专恣放纵,与闻政事。且以子年幼,不令听政,委政务于十三人之会议;而时政为之长,权势日隆。赖家又学于文士,善诗歌,美姿容,尤工媚术,通于将士之女,人心离散。政子骤戒不从,日形瘠弱。一二〇二年,赖家病笃,时政谋分将军之职权以授其子及弟。赖家之舅知之,与谋讨时政。政子亦以告其父。于是时政攻赖家之子及其舅,皆死,且幽囚将军而立其弟实朝。既而杀赖家,又谋废实朝,事泄被放。其子义时代之,专横益甚;隐嗾赖家之子刺杀实朝,又杀赖家之子,源氏之统遂亡。
北条氏之得势
源氏已绝,政子与义时谋,迎藤原赖经为镰仓之主。赖经,源氏之姻亲也,年甫二岁;由义时辅政,将军但备位而已。先是后鸟羽上皇以赖朝专横,久有翦灭镰仓之志,隐聚工匠。锻炼刀剑,以待时机。会源氏亡,上皇思复政权,而北条氏不省,以陪臣执国政,数忤朝旨。上皇大怒,诏关东将士讨之。事闻于镰仓;义时会诸将,政子泣涕问曰:“故大将军有恩德于关东,固知有今日;今事急,若将赴京师,佑上皇,而灭关东乎?抑戮力同心,念故将军之恩,共保食邑乎?”众皆应曰:“愿誓死以报将军。”于是义时遣兵十九万人西上,径犯京师。此役也,父行者子留,子行者父留,关东之将士,人人殊死战。官军不及二万,多新募乌合之众,未尝临阵;虽据守要害,以逸待劳,终不敌百战之精卒。东军鼓行而西,遂长驱入京。诛与谋诸将,迁三上皇(后鸟羽、土御门、顺德)于远岛,仲恭天皇在位仅数月,以其为顺德之子,亦被迫让位,而立后掘河天皇,时年方十岁也,义时之子泰时、弟时房镇守京师,抑制朝廷,统治畿内,巡抚西南,北条氏之势益盛,朝权愈衰。
《贞永式目》
既而泰时继父义时执政。泰时性恭让,能节俭,留心民政,人民悦服;尝制定法纲,防割据之渐,规定武人权利,共五十一条,是为《贞永式目》。其条文毫无序次,且未完备,但详载武人食邑,夫死之后,得分给妻妾;邑主听讼,以迅速为宜,公平为归;严禁将士与朝臣往来而已。又此式目,实根据镰仓幕府以来之制度,不过此时始以明文公布,著为定律耳。其后虽以江户幕府之盛,犹兢兢奉为圭臬。至当时朝廷法律,亦甚严密;甚至货物贵贱,概皆规定;郡守尤谆谆然以留心听讼为箴。泰时殁后,嗣者皆聪明有为,克勤克俭,尤以时赖为著。时赖专心民政,尝削发为僧,游历诸邦,考察政事,问民疾苦,是以奸吏绝迹,政治清明。
北条氏利用幼年将军
此时赖经拥将军之虚名,寻让位于年甫六岁之幼子赖嗣。会赖经预闻袭取时赖之谋,事泄,送之京师;有谋起兵迎复者,亦族诛。将军赖嗣,愤父为北条氏所逐,阴诱将士图恢复。有告之者,时赖悉知其情,乃废赖嗣,奏请以宗尊亲王为帅;朝议许之。皇族之为将军自此始。然未十年,北条氏又逐走将军,而立其子,年甫三岁。自此以后,将军之年长者,皆为北条氏所废逐。其犹存将军之名者,徒以北条氏以陪臣执国政,人心不服,故借将军以售其欺;但年长居职久,将不愿为北条氏利用,因废逐之。立幼之习,遂为定例。
唐中世以还与日本之关系
自唐内乱以来,中日聘报之使皆绝。惟日本僧徒,有至中国诵习佛法,归而为高僧者;中国商船,亦有重载茶叶日用之品至日本者。但日本当时,船工拙甚,其船身狭小,不能涉风涛渡海西来。
忽必烈欲通日本
及至宋季,蒙古崛起于北方,翦灭金夏,蚕食宋边。一二五九年后,忽必烈即位,五年之中,定都燕京;一二六五年,臣服高丽。时高丽君臣,谈经论文,自谓礼义之邦,颇鄙夷蒙古;久历战争,国用匮乏,兵败乃服。其王遣使者赵彝等入朝。赵彝言于忽必烈曰:“日本可通。”世祖素好武功,久欲征服天下,闻之,大喜。乃命使者会高丽向导至日,诏令内属。使者登舟前进,俄为大风所阻,不至而还者再。遂谕高丽,委以日本之事,期其必得要领。
镰仓对元之强硬
一二六八年,使者与高丽人东渡,先至幕府。将军送之京城,其国书中有云:“大蒙古国皇帝,奉书于日本国王。……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会朝廷庆祝皇寿,置之不答;使者守至六月之久,朝议拒绝,遣使出境。盖日本皇族,自谓至上至尊天照女神之胤,国王向以天皇自尊。蒙古书中,称以“日本国王”,而自谓“蒙古皇帝”,日本承诺,则天皇与臣服蒙古之高丽国王相等,岂其所愿乎?又其时幕府方强盛,将士能战,自不为兵威所慑;而蒙古起于荒漠,未娴礼义,日本自不愿为之臣属。一二六九年,使者又至,东渡对马,日人拒而不纳;乃执二人而还,送之燕京。世祖待之甚厚,示以宫室之高巍,侍从之众多,府库之殷实,以为若此可不战而臣服日本;因诏还之。逾年,复使赵良弼偕高丽使者至日,致书日皇,书中又云:“其或犹豫,以至用兵,夫谁所乐为也?王其图之!”朝议答书,草示镰仓;将军不可,令逐良弼。
侦探蒙古兵力
明年,日本使者至燕京,中有前此放归之二人。其来也,将以侦伺蒙古军队,而为战守之备。世祖已知其情,从许衡之言,示以宽大。于是日人深知蒙古能战之士,皆为骑卒;日本孤立海中,风涛险恶,非大舟不能东渡;而蒙古时无水师,骑兵无所用之;创设海军,尤非旦夕所能;因有所恃而无恐。
北条氏上下一心以备元
当是时,日本之高僧,数言“皇天震怒,罪此下民,苟无内乱疾疫,则有外来寇患”。先是,十二世纪之末,日本有寺一万七千,教徒四百七十余万,约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及是,佛寺增至七万二千,信者约三千万人。预言既出,人心惶恐,佥指所谓患者,应在蒙古,举国上下,积极备战。镰仓将军,精选壮士;关东武人,日习武艺;朝臣则减削费用;人民则乐输赋税。盖值北条氏盛时,上下一心,故各事易为。既而良弼又至,皆不报答,世祖震怒,诏高丽造军舰千艘,聚兵四万,贮积军粮,以备东征。国王得诏,上表陈情,极言国用匮乏,不能应命,辞极悲苦。世祖不许,遣使者监工,克期制造。国王不得已,重税人民;民多流离,疾恶蒙古甚于日人。
蒙古兵多死于破舟
一二七三年,世祖遣兵五千驻于高丽,将征日本。会高丽大饥,军需不敷,其明年,始大举出发,共舟九百艘,载蒙古兵二万五千,韩兵一万五千;舟子九千,皆高丽人也。舟至对马,进攻陷之,屠戮壮丁,污辱妇女,杀及老幼。败报传至,人心益惧,将军乃命全国备战,其故违者,杀之无赦。既闻屠戮之惨,将士益愤,各有战死之心。就军队而言,日本战士,勇猛与蒙古相等;惟无阵法,各手弓矢长戟短刀以御敌。且其时蒙古已有火器;鏖战竞日,日军势败,将退守要害,而援军大至,蒙古兵不能登岸。及夜,日人驶驾小舟,往来攻击。而蒙古兵因高丽水手,谓飓风将至,遂退。此役也,蒙古兵卒,死者一万余人。惟非战败,乃多死于舟破耳。
北条时宗斩蒙古史臣
蒙古兵退朝鲜,奏谓大捷,因矢尽退还。世祖信之,以为日本必有所惧,将不战而服;遣杜世忠等,招日本国王往朝;令臣属中国,如高丽例。镰仓辅臣北条时宗执而斩之,悬首于市。全国上下,益节费用;练重兵,聚军粮;且造小舟,轻便灵巧,以备潜攻。
日军四十万人死战
世祖闻使者被杀,复诏高丽造舰千艘,练兵二万。蒙古兵在半岛备东征者,数近五万。时蒙古亦已灭宋,世祖因命范文虎于南方召募水军,制造臣舰,其大者驾驶水兵至三百人之多。诏以阿刺罕、范文虎为大将,率兵十万,征讨日本。既而阿剌罕病不能行,以阿塔海代之。一二八一年,大军十万,自福建东渡,约会高丽舰队,同时进攻。会途中遇风,南方舰队后期而至。高丽舰队,攻击对马等地;日军数战不利,益征兵于诸郡。时值五月,天气炎热,蒙古兵卒死于舟中者,三千余人,而援兵不至,遂退高丽。既而南方舰队,薄近海岸;日军环岸拒守,凡四十万人,身冒矢石,前仆后继,络绎不绝。
蒙古军舰受挫于飓风
元军因不能登岸,百战百胜之骑兵,遂无所用;加以大舰,重载军需,行转不便。入夜则日本岛民,辄驾小舟,往来袭击。蒙古军苦之,因聚众舰,锁以铁索,然进攻益难。俄而飓风卒至,波涛腾空,樯折舵摧,船身漂**,率触礁石,破碎沉没,大将范文虎等择坚舟先遁,弃士卒不顾。数日风止,兵卒方伐木作筏,为西归计;而日人来袭。余众气沮,力不能战,遂遭屠杀,或俘虏,得生还者三人而已。据生还者言,水兵固不听节制,有逃亡者。世祖愤甚,议更东征;会用兵于南方,群臣又谏,乃止。
蒙古兵败之原因
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兵,四出征讨,威及欧洲。迨至世祖,改国号曰元,并吞中国,可谓极盛时代;竟挫于蕞尔之日本。此虽飓风作祟,抑别有故焉,当略述之:
一、蒙古兵以一敌四
蒙古之能战者多为骑兵。骑兵战于广漠之场,可以纵横驰骋;今困于舟中,失其凭依,自无由逞其威武,故虽十万之众,除骑兵外,战斗力甚薄弱。而日军应战者有四十万之众。就人数而言,以一敌四,岂能必胜?况以客军孤立海中,主客之势;既不相如,攻守之利,自相悬绝。
二、元水手总管等不听节制
蒙古之灭宋也,宋人力战,死者甚众。今其水手乃江南遗民,未忘国耻,岂将为敌尽力?如《元史》所载:“水手总管等,不听节制,辄逃去。”良非虚言。方当出兵之时,世祖召大将语曰:“又有一事,朕实忧之,恐卿辈不和耳。”既知不和,而又遣之,宜其败也。
三、残酷之反动
蒙古军队,极其残酷,所在焚劫,辱人妻女,一二七四年之战,日人已深衔之矣。今战争不力,则国破家亡,如此惨祸,深印入将士之心,故无不力战者。又值佛教正盛,举国信仰,自上皇以及朝臣,争罗僧徒,日夜祈祷。思想简单之武人,固谓佛助之矣,因有所恃而不恐。
四、高丽之未诚服
高丽为蒙古所威胁,国内空乏,人心未服。世祖诏令造舰,聚兵集粮,又值岁歉,赋税奇重,人民散离,其从征士卒,愿力战乎?就地势而言,高丽日本,仅一水之隔,自昔亲善;一旦伐之,因而战胜,且贻后日之忧。故高丽遣军助战,攻破对马,屡败日军,终托故而返。
战胜蒙古后北条氏之势渐衰
方元兵之来侵也,龟山上皇祷于神宫,祈以身代国难。自朝廷以及民间,无不拜佛,借求援助;各地寺僧,诵经念佛,钟鼓之声,彻夜不绝。迨大风破沉元舰,僧徒谓由祈祷之虔,收为己功;朝廷因赐以土地,日益富盛;镰仓将军,且建筑大寺以答神贶,以至铸造钟像,金铜缺乏。至于将士,效死杀敌,反无赏赐及增加采地。盖战败元兵,非若源氏之灭平氏,可以夺其土地,分赐将士也。但自元使来后,迄于战事之起,战士日习武艺,所费不赀。战胜之后,将军惧元人报复,令兵严防不懈,所耗尤多。其为守护及地头者,益借权势,管治其地,民众怨愤,北条氏之势渐衰。
两统迭立之始
又其辅政者,年少无知,政权因归于师傅家臣。当是时也,日本政治之组织,亦云复矣。将军夺天皇之权,北条氏夺将军之权,北条氏之家臣,又夺其主之权,内部日形分散,又与朝廷争权;天皇朝臣遂共谋之。先是,八十八代后嵯峨天皇,相继立其二子后深草天皇、龟山天皇;因偏爱龟山,诏定永以其后为嗣。及龟山天皇让位其子,后深草上皇不服,诉于北条时宗。时宗利皇族分离,因立其子为储贰。时宗殁后,龟山一支,有以背上皇遗诏切责关东者。北条氏乃调停其间,定两统迭立之议,以十年为互让期;两统嫉恶益甚,朝权日微。
北条高时失政
北条氏又分藤原氏为五家,令迭为关白以分其势;任罢之权已操于镰仓,欲为摄政者,无不逢迎其意。但久于位者,非镰仓之利,在位遂不能久。于是藤原氏以虽为关白,不能有为,恶镰仓日甚。会北条高时辅政,耽于酒色,畜犬噬人,贿赂公行,听讼不公,将士遂纷纷据邑以叛。
后醍醐天皇讨北条氏
一三一八年,九十六代后醍醐天皇即位,时年三十有一,慨皇室之衰微,隐谋恢复。会高时失政,天皇阴遣亲臣二人,游历诸郡,审察形势,密诱将士。既而事泄,高时议废帝;天皇赐以誓书,乃止。会皇太子死,天皇欲废两统迭立之议,而立己子;高时固执不可。天皇愤怒,招僧入宫,咒诅镰仓;复命皇子护良为延历寺座主,借交僧徒,隐备战争之用。高时闻之,遣兵径入京城,将废天皇皇子,除公卿与谋者。天皇得信,乘间逸出,至笠置。俄而城陷,为追兵所执。高时迁天皇,使人守之,立皇太子为帝,人心不服。楠木正成起兵于河内;护良亲王亦弃法服,披戎衣,昼伏夜行,匿山谷,践霜雪,起兵据吉野,传檄远近,数高时罪状。
北条氏亡镰仓幕府告终
高时遣兵袭正成,数为所败;北条氏之无能为,遂昭著于外,四方起兵应护良亲王者日众。于是天皇复乘间逸出,下诏讨高时之罪,各地勤王者,所在皆是,兵势大振。高时之能将足利高氏亦来降,北条氏大惧,奉新主奔镰仓,官军遂收复京师;而新田义贞已起兵关东,进讨高时,自将精兵二万,潜攻镰仓,因风纵火,直入幕府,遂诛北条氏之在镰仓者。时西历一三三三年也。镰仓自赖朝开府,至此告终,凡一百四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