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莲,次第绽放(1 / 1)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上古得道的人,没有觉得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南先生借大禹的一句名言点透生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其出”,生命的外在;“不??”,不因生命外在的东西而欣喜。上古得道的真人,当尧舜也没有什么高兴;当周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万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主霸业,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其入不距”,也没有觉得同外界有了距离。嬉笑怒骂均与他人无关,“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对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如此。

生命究竟是什么?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

“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听后摇了摇头。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

“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侧面。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寻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

的确,如南先生所讲,生命如同夜荷花,一草一木皆学问。其实,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而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夜来香、晚香玉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能闻得到,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躁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即使在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愈是名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警示世人,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并且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有一只狐狸看到一个葡萄园结满了果实,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终于能够进来了!好吃,好吃极了!”吃了不知多久,直到牙也倒了,肚皮也圆了,吃得厌烦了,却又发现钻不出去了,只好重施故技,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是出来了没错,但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裸地诞生,又孑然死去,仿佛这只狐狸,不停地穿梭于不同的果园之间,得到,失去,最后又回到起点。生命是一个过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名利,就让生命自在地绽放凋谢吧!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尔谈及死亡时,他这样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返回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