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影响身边的人(1 / 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南先生认为,所谓“先”,就是在“为政”的原则上做领导人,一切要为人之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要想赢得下属的追随,就应当以身作则。

德鲁克认为,通过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并在重要事情上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领导者就会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

麦克唐纳海军上将在海军服役40年,最后在大西洋联军统帅和大西洋地区美军总司令的职位上退休。有一次他向来自各军种的一群高级将领谈到领导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设定路线,然后第一个带头走。假若你这样做的话,你得计算你带头的距离——保持领先一步。”美国海军陆战队和以色列陆军的指挥官都有一句座右铭——跟我来。这句话表明了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应持有的领导方法。同时,这也是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身上熠熠生辉的特色之一。

以色列陆军对带头指挥抱着特别认真的态度,在作战时,指挥官都在最前面。以色列军队的名言是:“假若你是军官,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你必须走在最前面。”

以色列人在战场上也是这样做的。每次和邻国作战时,他们都实践这一理论。尽管军官的伤亡因此占全世界陆军的第一位,但他们仍然如此做,因为他们知道领导者必须走在所有部属的前面。正因为这样,以色列拥有了一支上下一心的常胜军。

这样做的不只有以色列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下属的一位指挥官米诺赫尔将军说:“我怕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他,因为在战况最危急的时候,士兵们会发现他就在他们身边。在每次前进的时候,他总是戴着军帽,手拿着马鞭,和先头部队在一起。他是激励士气的最大资源,他这个师都忠于他。”正因如此,年仅38岁,麦克阿瑟就升到准将。

所谓“劳”,就是领导者不要让下属陷入安逸的环境中,要使之“劳”。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所以古代许多懂得为政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使得官吏、百姓没有机会耽于逸乐。“劳”包括了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

燕王朱棣就是一个以身作则、时刻砥砺下属不要安于逸乐的人。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是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得过多,总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什么失误。

一天,朱棣在右顺门看四方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边移了移。朱棣这时候才发觉,立刻同刚阅读奏折上的国家大事联系了起来:“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妥的地方就安全。”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所以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

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于是,他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一想到天下,他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风。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外国使臣朝贡玉碗,他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对于这类平日不用,府库中又已有的东西,尽量限制,免得人们察其所好,争相进献,于国事无益。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时候上朝穿的内衣都破旧了,甚至衣袖外露,补补还穿,侍臣看到后常赞颂其“圣德”。他这样做,当然主要是给大臣们看的,他主要还是怕宫中奢侈,百姓生怨而致使天下不稳。

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使他在位时期的经济有所发展,给他子、孙时期的“仁宣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棣居安思危、以身作则的治国方针与孔子“先之,劳之”的为政主张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前副总统休伯特·H·汉弗莱说:“我们不应该一个人前进,而要吸引别人跟我们一起前进,这个试验人人都必须做。”这就是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一切为人之先,用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影响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