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拘谨便是小气(1 / 1)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假使一个人这些都做到了,再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做朋友以学习仁道,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那是你的志向与兴趣问题。

南先生又强调“谨而信”,做人非常谨慎,但是谨慎与拘谨不同,过分拘谨便是小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为什么会“三年不成”呢?有人归结为胆小,有人归结为背景不足。其实关键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复杂!

都思考些什么?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反”开始如何筹备,谁出钱谁出力?兵器打造、准备了多少,够不够用?先攻哪里,再攻哪里?如果攻不下怎么办?攻不下又分好几种情况,出现每一种不同的情况又怎么办?如果被官兵事先发觉了怎么办?如果家属受到牵连怎么办?粮草辎重的供给怎么办?如果……

第二,“造反”取得小胜后,如何稳固根基?怎样安排家属随军?如何安抚民心?谁负责哪一块,能不能做好?如果官军派大军来围剿,怎么打?打得过怎么样,打不过又怎么样?如果造反一开始就失败了,怎么脱身?被抓住了又怎么应付……

第三,“造反”成功后成果如何分配?推举谁为首领?每个人各担任什么职务?以后加入的人怎么分配成果?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怎么处置抓获的达官贵族?在什么地方定都,可供选择的几个大城市又各有哪些利弊?首领去世后推举谁为下一位领袖、谁来辅佐……

脑海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八字还没一撇,就恨不得把后面所有的事情都计划周详,这样永远也迈不出行动的第一步。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做事过分小心、仔细。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再想叫“三思”。孔子知道了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认为他想得太多,为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很可能犹豫不决,轻易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