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颗同理心(1 / 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有没有一个简洁明了,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

南先生进一步比较了孔子与子贡有几分相似的说法。子贡是说,我不想让别人加给我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我同样也不想加到别人身上。其实,这是以我为中心,在自己受到伤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而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加于别人。二者的区别在于,孔子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瘦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忌妒,于是,一晚趁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说也要过去把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县令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渐渐地,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瓜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不愿意的,却推给别人。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