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仁慈之心,讲究与人为善(1 / 1)

一次齐宣王坐于堂上,看见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于是就问道:“牵这头牛去干什么呢?”那个人回答说:“用它的血来涂祭新铸的大钟。”齐宣王说:“快点儿将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见它因为无罪而被处死时,那瑟瑟发抖的样子。”那个人疑惑地问:“那么钟就不用血来涂祭了吗?”齐宣王说:“怎么可以废掉这个礼仪呢?用羊血来代替吧!”后来,孟子知道了此事,夸赞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即仁心。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种不忍之心,即人类仁慈心理的根本,似乎人人都具有,却被后世称为“妇人之仁”,成为一个贬义词。它是要人们不要走小路线,要发大慈悲,具有大仁大爱,所以才用妇人之仁——看见一滴血就尖声惊叫的“仁”来进行反面的衬托。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鲁迅先生的诗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先生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1929年9月,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生下一个男孩儿,取名海婴。

海婴生性活泼,经常缠着父亲。鲁迅喜欢饭后靠在藤躺椅上,把零食放在桌边,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悠闲地看书。海婴经常从藤躺椅下钻出来,毫不客气地抢父亲的糖果、饼干。鲁迅只是微笑着看看儿子,从不呵斥。海婴也从来不怕父亲,有时还会跑到他的身边,轻轻揪他的胡子玩,更喜欢像骑马一样坐在他的身上。由于鲁迅对自己幼年接受的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满,所以他不愿让海婴重蹈覆辙,因而他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天性,希望海婴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有一次,鲁迅告诉来访的朋友说:“这小孩儿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为好。' ”友人听了发笑,说孩子正处于幻想旺盛时期,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后来,他作了一首《答客诮》的诗,写出了他对孩子的一片爱怜之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楚人称虎为於菟。鲁迅爱怜其子,意在期望他成为虎虎有生气的栋梁之材。不料海婴刚满7岁,鲁迅就撒手人寰。鲁迅在去世前嘱咐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学家。”

鲁迅一生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以任何形式、任何范围对人进行的奴役和压迫。他的语言锋利如剑,入木三分,即使受到攻击与迫害,也绝不妥协,绝不饶恕。他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真豪杰。但是,他也拥有侠骨柔肠,如此怜爱自己的孩子,让人难以置信。先生的这一番怜子情怀并没有损害他的硬汉形象,相反使其更加可敬可爱。

心中有情有爱,世界才会风光无限。仁爱之心如一盏明亮的灯,它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所谓仁爱,就是先想到别人,能宽容别人,要与人为善。

《贾谊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惠王吃酸菜时,突然发现菜中有一条蚂蟥,他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吞了下去。结果肚子痛得不能吃饭。令尹前来问候,关心地问道:“大王怎么得了这种病?”楚惠王说:“我吃酸菜时见到一条蚂蟥,心想,如果把这事张扬出去,只是斥责庖厨等人,而不治他们的罪,就违反了法度,那样,今后我自己的威信就无法树立;如果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应该诛杀他们,这样,太宰、监食的人,按法律都将被处死,我于心不忍啊!所以,我只好把蚂蟥悄无声息地吞咽下去。”令尹深深地施了一礼,说道:“我听说上天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只是辅佐有德行的人。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上天保佑的人啊,这点小病是不会伤害您的。”当晚,楚惠王胃里的蚂蟥真的出来了,他也不用再忍受疼痛之苦。

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存爱心,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为使他人免除灾难,而不惜自己忍受痛苦的人,怎么会得不到上天的眷佑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佛教讲慈悲,慈悲是什么?说到底,慈悲是一种关怀,是无条件地爱一切生命。弘一法师就是一位十分懂得关怀生命的人,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在他的眼里也是值得去尊重和关怀的。

有一次,弘一法师来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藤椅里就座。他先把藤椅轻轻摇了摇,然后才慢慢地坐下去。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很疑惑,就问他原因。弘一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逃走。”

的确,无论生命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滴水和尚19岁时来到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开始时,他的差事是替和尚们烧洗澡水。

有一次,师父嫌洗澡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凉水来兑一下。于是,他就去提凉水,然后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兑好水后又把多余的凉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无数蝼蚁、草根等生命,这么烫的水泼下去,会伤害多少生命。而剩下的凉水,浇花多好。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却又为何!”

滴水无语,心有所悟。

将一颗爱心、慈悲心惠及到蝼蚁,可说是仁慈的极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为人处世,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就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何必多费劲?再说又有谁会在乎呢?”小男孩一边捡一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播种爱心,不仅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祥和,达到美好的境界,而且能够让别人获益,汲取你的那份善良与美好。

上善若水,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播撒爱心,幸福触手可及。